“啥还能买,谁还可信”
今年“3·15”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工商系统共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2.04万件,其中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大案1576件,比2010年翻了两番多。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商业诚信缺失在如下层面呈现扭曲民众价值取向、侵蚀道德底线的趋势:
一是,诚信个体行为“片段化”并沦为“道德孤岛”。信守承诺、坚守道德底线的单位和个人,不仅同盟者越来越少,关注、理解和赞同的声音也日渐式微。当坚守诚信被视为“犯傻”、“另类”后,守信沦为一座座“道德孤岛”。
二是,出现筑起信任高墙的“囚徒困境”。上海市社科院2011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会“吃亏”。同期上海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强调实惠实用,道德界限模糊不清。有专家分析指出,有的民众反感不诚信,但又多不愿站到道德高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诚信或者不首先诚信”,社会有陷入信任“囚徒困境”之忧。
三是,需要警惕的是,什么都不信、好坏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逐渐显现。近些年,恶劣商业失信行为频繁冲击道德底线,导致社会上开始出现“什么都不信、好坏都不信”的想法。
中国社科院近年开展的调查显示,约70%的中国人不信任陌生人。湖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指出,要警惕有的人对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甚至以践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私欲,这会导致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沉沦,使民众感到生活大环境缺乏信任、谎言充斥、没有安全保障。“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后果非常严重。”
监管需“壮士断腕”
多位受访专家和群众寄希望于依靠监管来提升社会特别是商业领域诚信的水平。但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亦有难处与困惑。
“我们只有几个人,要管的商户上万家。走马观花跑一轮都要花上几个月,能查出啥问题?”一个大城市工商所所长两手一摊,无奈地说。
记者接触的一些监管机构负责人和执法人员认为:“初级阶段,必然没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失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下一代”,这一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但受访专家提醒说,在“没治论”、“必然论”的影响下,当前有的部门和地方,对商业诚信的制度设计,往往带有部门或地方利益色彩。在执法层面,有的执法者易消极不作为甚至充当商业欺诈行为的“保护伞”。如此一来,公共管理维护商业诚信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多位企业界人士认为,每次一个行业出现一个商业欺诈典型案例,如果真抓严查、依法打击,都是一次提高行业甚至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的机会。但有的部门、行业或地方,往往从局部稳定或者经济利益着眼,“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仅错失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教育社会的良机,还易使失信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诚实守信的企业也被拖下水随波逐流。
“政府狠抓商业诚信,要从典型案例入手,要严格依法办事,不要怕一时一事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的短暂影响,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山东省荣成市泰祥集团金融部经理冯乔说。
受访执法人员说,肩负维护市场持续和打击商业失信行为的机构,必须把查办案件作为工作的风向标,以侦破服务管理,以侦破促进管理,以侦破规范管理;要实行“露头就打、绝不含糊,依法狠打、绝不心软”的工作思路和“侦破案件、铲除团伙、打掉网络、捣毁窝点、规范市场”的工作目标。只有探索建立一套良好、有效、切实可行的执法机制,才能切实回应社会对树立商业诚信的强烈期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