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已是舆论普遍共识。但要真正实现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钱、管物,制度的笼子一定要更加扎实细密。粗疏的牛栏是关不住猫的,且不说缝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随便折腾,就是针尖大的窟窿都能透过斗大的风。公款浪费,有时乍一看似乎是不起眼的跑冒滴漏,吃点喝点花点用点,但面广量大,累积起来十分惊人。因此,相关制度的条条款款必须实在、清晰、具体,确保能打到痛处,且便于操作,就像领导干部下去调研“不挂标语横幅,不铺迎宾地毯,不摆花草,不设宴请”一样明确下来、执行起来,形成势头、化为规矩。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再好的制度,也要严格执行才管用、才有震慑力。虽然伴随对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清理,社会上的浪费之风确有收敛,高端餐饮生意清淡,这会那会纷纷瘦身,但暗度陈仓、下有对策,贫困县盖豪华办公楼、官员用矿泉水瓶装茅台之类情况恐怕还是存在,老百姓对扭转不良风气能否持续的担心还是存在。怎样解决?关键还要抓制度、抓落实。通过健全预算制度看牢财政的钱袋子,通过强化信息透明、畅通举报渠道擦亮监督的玻璃窗,通过加大惩戒问责让拿公款浪费不当回事的人真的付出惨重代价。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制度的笼子就会成为铁笼子,让一些人不敢去浪费,也没法去浪费。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最终要靠务实措施和雷厉风行去体现。制度的笼子越严密、越刚性,越能倒逼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而风清气正,才能最终取信于民、凝聚人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