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杨胜群:现代化道路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本

QQ图片20131104174229

杨胜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今天下午要讲的题目就是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论述的体会。2013年6月25号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当中,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那么学好这个必修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深刻的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这段话的意思也是习近平同志讲的。那么我想联系党史、国史讲述一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做出的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奋斗,重点阐述一下党和人民选择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大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我讲三个问题。

一、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的担当

因为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道路,那么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三位一体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必然性,一定离不开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选择了社会主义救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那么正是这样的一种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那种历史担当。

(一)鸦片战争粉碎天朝大国假象

我们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算是完全脱离了独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结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以前,康熙到乾隆时代,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是处在世界的前面,据英国人统计,大家经常看到这个材料,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的32%,19世纪初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共是10个,那么中国占了6个,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那么到了乾隆以后,中国因为闭关锁国更加厉害,就逐渐落后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已经不止是一个落后的问题,而是主权逐渐丧失的问题,我们做国土资源工作的都清楚,主权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国土安全。

客观的讲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就面临振兴的问题,面临民族复兴的问题,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国家已经处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地步。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应该说魏源是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叫做《海国图志》,这个书里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一些情况,他在序言里面讲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耻辱,但他并不认为中国将进入一个危机重重的阶段,而认为只要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采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办法,使大清帝国重新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那么到了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皇帝逃到承德避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么中国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我们国家再一次的的割地赔款。但是因为在这之后,清朝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平定了太平天国,那些士大夫认为英法联军帮助中国政府解决了国内问题,得到了补偿。中国虽然是受到了侮辱,是受辱了,但是并没有改变国家大的国势,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是被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他们认为,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搞洋务运动,开办洋务企业,在当时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于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阶级里面进步的一些人物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些对付敌人的好的办法,我们国家可以避免挨打了,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认为中国在走向衰败,反而说中国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就是所谓我们平常讲同治振兴。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夜,中国人还在做盛世美梦,我们知道有一个郑观应的人,写了一本书是《盛世危言》,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还在读,当时很多人认为郑观应说当时是盛世是反话,是嘲讽,是讽刺,其实不是。这个是他真实的看法,那个时候包括中国人知识分子还在沉浸于中国天朝假象,没有看到国势的衰落,连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做盛世美梦。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寻找救国的道路,往往从洋务运动讲起,实际上搞洋务运动的人没有感到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当时提的口号是求强,求富。真正把中国人从梦当中惊醒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呢?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都割给了日本人了,最初还割了辽东半岛,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过去我们是败给西方的大国,中日甲午战争我们是败给了东方的小国,这个让中国人惊醒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统治阶级寄于希望的洋务运动破产,这个中国人也惊醒了。那么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些人,他们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吴玉章回忆说,那个时候我生活在很偏远的四川省荣县,甲午战争失败消息传来,我和我的哥哥都痛苦不止,《马关条约》是空前的亡国条约,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以前我们是败给了西方的大国,现在是败给东方的小国,而且是败的那么的惨,签订的条约是那么的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这是他的回忆,他亲自经历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终于喊出了“振兴中华”,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洋务派喊的口号是求强求富,他没有看到国家的的衰败,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才真正惊醒了,看到国家的衰败,喊出了振兴中华和救亡的口号。

这两个口号同洋务派的口号比较起来它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那么振兴中华是1894年孙中山在新中会成立的时候提出来的,救亡这个口号是严复在1895年里面写的一篇文章《救亡决论》里面提出来的。这是两个标志性的口号,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这两个口号标志着中国这只东方睡狮惊醒之后发出的吼声。

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灾难更加深重,5年之后我们都知道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起来侵略中国,暴露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之前,中国面对的是某一两个西方大国,现在要面对所有的西方大国,那么此后清政府完全听命于侵略者,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救亡和启蒙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条件下,要实现民族复兴,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要实现救亡,第二个是要实现民族思想的启蒙,所以救亡和启蒙这是民族复兴最起码的条件。这里我想讲讲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启蒙刚刚说了,就是民族思想的启蒙,救亡和启蒙是什么关系呢?是先救亡,还是启蒙先于政治救亡?对这个问题有争论,有人说救亡先于启蒙,国家都要亡了谈什么启蒙,有人说没有启蒙中国人还处在一个封建蒙昧的状况怎么救亡,是两种观点。我们认为这两种不可以讲谁主要,谁次要,谁先谁后。我也同意很多学者的观点,这个救亡和启蒙是同步的,是相辅相成的。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推动救亡,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民族启蒙运动是同时发展的,同时发展于什么时候?是戊戌变法。我前面讲到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夜,中国人整体上处于一种麻木的状况,看不到民族危机,甚至还在做盛世美梦,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才惊醒过来,就有一次戊戌变法运动,维新运动,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

我刚才讲真正的救亡和真正的民族启蒙运动都源于这个时候,戊戌维新运动。那么1895年5月,严复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喊到抗战的胜利,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人一喊就是喊了半个世纪,那么完成了救亡运动。那么救亡唤起了启蒙,严复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也是举起了民族启蒙的旗帜,应该说他是民族启蒙最有利的宣传和推动者。严复在《救亡决论》这篇文章中,对中国的三纲五常提出了质疑,对天不变,地不变,道义不变的古训提出了质疑,他主张要学习西方,要以发展为要义。严复还把发挥国民的力量看作是治国的根本,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和严复同时期的还有康有为,他是一方面在致力于救亡,一方面是致力于民族思想的启蒙。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救亡运动的起点,也是中国民族思想启蒙的起点。

那么在这之后一方面是民族危机的加重,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民族复兴事业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在救亡和民族启蒙当中把反封建与反帝结合起来,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革命,就是他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所以列宁评价孙中山是想给亚洲带来解放,必将破坏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但是孙中山历史的贡献是非常的明显了,他要依靠中华来救亡,他的民族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启蒙。真正同时担当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同时担负起救亡和民族思想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个是挽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为历史所证明。

那么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使中国人民既摆脱了封建愚昧,又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思想,实现了真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没有这个思想前提,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真正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革命,他真正地担当起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任务。毛泽东主席说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就是指救亡和启蒙两大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就是从半殖民地当中拯救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使中国人大解放呢,首先是指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大解放,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的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彻底的完成了救亡和启蒙这两大历史任务,使民族复兴具有了根本性的历史前提。

那么使中国人民民族复兴的伟业站到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和条件真正全面的具备了,在2007年党的十六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完整地提出了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在民族复兴大业当中担当,对于救亡和民族思想启蒙的历史担当。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种担当当中产生的,首先是担负起来这样一个历史使命,然后再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一个关系。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