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选择
第二个问题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选择。习近平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他还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那么中国人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选择,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这讲的资产阶级改良是一个不好改良,当然洋务运动也是一个改良,他是器物上的改良,后来的戊戌变法是政治上的改良。那么从改良到革命,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旧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这几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一)中国是怎样选择革命,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想比较集中的讲几点看法和认识,有针对性的讲几个问题和认识。第一点,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在国内没有到法国去的,在国内做新民协会工作的毛泽东,同在法国的蔡和森等新民协会会员有一些通信,谈到了革命问题和建党的问题。毛泽东有一段话他说俄国式的革命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都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说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用,单要采用这个办法。俄国的革命,毛泽东认为是恐怖的,是无论如何山穷水尽,各条路都走不通的一个变计,这是青年毛泽东说的。这个是选择了革命的一代人当时真实的感受,中国为什么要选择俄国式革命的道路,而不采取其他的办法?我们今天有人对革命说三道四,我想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经历了革命的那一代人,选择了革命的那一代人,他们的说法是更有说服力的。
那么毛泽东这段话就是说中国人选择革命,是在各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选择的,毛泽东讲地走不通的诸路是什么路?是辛亥革命前,那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包括辛亥革命。那么洋务派搞这个是搞工业,搞军事,训练新军。但结果呢?清朝军队有了洋枪,洋炮,在甲午战争照样一败涂地,结果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改良的维新运动看到洋务运动的失败,看到了光是器物上的革新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那么主张要进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他们是主张不触动封建专制根本的政治改良。对他们的说法孙中山有一段话讲地非常形象,他说满清政府是一个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源上彻底的腐朽了,但是有人想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可以使那个屋子不倒吗?这个话很形象。作为一个房子从内部腐朽了,你想在外面用几个小柱子撑住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把资产阶级改良比作一个打补丁的办法,补上几个破洞,当然了这些只能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也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其实在中国选择革命救国,选择暴力革命的不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不是中国共产党发明的。选择暴力革命道路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来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攻击共产党说你们搞暴力革命是土匪运动,实际上暴力革命是他们先搞起来的。辛亥革命就是暴力革命,那么孙中山选择革命,选择暴力革命这个道路是对的,没错。但是他的目标不对,他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依靠的对象不对,他是依靠的旧军阀,旧军队。因为他自身的这种天然的软弱,他领导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极大地推进了社会进步没有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那么毛泽东那段话里面讲了,没有更好的办法又是指什么?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苦闷当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更带主义性的思考和探索。有一段时间里面,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新陈主义,工团主义等等各种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这些思潮有的只是提出了一个主张,有的也只是进行了很小的尝试,很快就被时间证明不是什么好的办法,除了这些之外还在各种思潮当中,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等等。这样的一些救国的主张,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那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进行变革的情况下,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也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那么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受到社会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最早受到社会主义影响,在中国最早讲社会主义的人还不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而是国民党的先驱孙中山,是孙中山在中国最早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最早把社会主义介绍进来。最早信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不是中国共产党。早在1903年,孙中山说他所知道的社会主义,是他所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是在思考追求,一刻也不能忘的东西,还有一个革命党的先驱叫做朱执信,这个人后来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他在自己的著作里面,最早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段落。但是孙中山终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我想孙中山如果再活几年,活到大革命成功的话,他可能会转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这是一个假设。他没有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但他始终没有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他的新三民主义里面,是柔进了社会主义的因素,他甚至认为民族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到晚年还认为,不是三民主义吗?民族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当然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很可惜孙中山这个人如果再活几年,他会和共产党走在一起。
我前面讲了在中国选择暴力革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那么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这些人,并不存在选择暴力革命的问题,因为孙中山都已经做了,他要选择的是什么呢?选择的是暴力革命的目标,革命依靠谁?怎么样进行革命?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有所选择的话,他不是徘徊在是选不选择暴力革命的问题上,而是怎么样进行暴力革命。那么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都是在被各种主义反复比较了以后,有的是进行亲身尝试以后,做出历史选择。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列主义的人,他也走了一段弯路,他也曾经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想到用资本主义的东西救中国,毛泽东也尝试过无政府主义。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都是暴力革命,但是比较起来性质不一样,革命的目标,革命的依靠对象,革命的道路有着根本的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后讲到社会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非常科学的。像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他们的选择代表了人民的选择。李大钊在建党前夕,五四运动当中,俄国十月革命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庶人的胜利》。这篇文章里面反映出他是从十月革命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老百姓的胜利,是俄国老百姓的选择,因此他们选择用十月革命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选择。
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32年底,在上海有一个东方杂志,这个杂志办的时间很长,它是一个新的文化人办的杂志,1932年底《东方杂志》搞了一次征文,征文的题目是《心中的梦想》,很多作家诗人艺术家都应征写文章。那么诗人柳亚子在征文当中写到:我梦想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女作家谢冰莹在征文当中写到: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压迫的大众世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教授郑振铎在他的征文里面讲:我们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30年代,1932年,这些人物当时就不是社会主义者,最多是民主主义者,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梦想应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的一些人,对革命,对社会主义的自信,连30年代民主主义的一些知识分子都不如。特别宝贵的是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同时开始了如何搞社会主义的思考。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就指出来,他说社会主义原则是能够运用着实际,但是当他成为一种实际运动时,会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将是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一种制度,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会有自己的特性。这是在建党之初李大钊说的,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有自己的特性。那么这个是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设计,可以说中国人一开始就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建党90多年来积累的一个认识成果和探索成果,历史性成就,并不是在三中全会以后才有的东西。我刚刚引用了李大钊的这个话印证了这个思想。建党90多年来我们探索的历史性的成果,但是正确的选择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在实践当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曲折,这样需要我们不断的反复做出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了一个问题,我们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那么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是长期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迅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当时党内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但是我们选择了后者,迅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从1953年到1956年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在全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在当时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当时最早的设计,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但是我们只搞了几年,就结束了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做出这的选择?一个是当时的社会主义的大势所趋,二战以后,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东欧国家一边倒,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内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呢?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的城市贫民,他没有生产资料,缺乏生产资料。广大的农村里面缺乏生产条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所以只能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至于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出现了一些过快过急的问题,但究竟还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适应了人民的需求,适应历史的需要。到了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的严重弊端明显的显露出来以后,我们实际是由苏联模式牵着鼻子走,还是以苏联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又面临一次选择。1953年我们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后,没有别的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那么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面,就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
那么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问题的弊端就暴露出来,我们是继续被苏联牵着鼻子走还是独立的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又面临一次历史性的选择。当领导人民选择了后者,就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他开创了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次选择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刚刚讲到我们1956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摆脱了国际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始完全独立自主地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最重要在这里,摆脱了苏联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摆脱了国际教条主义的束缚,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的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们不那样做,随大流,像东欧一些国家一样一直跟着苏联走,我们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会是什么局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倒下去了。正因为在50年代中期,我们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我们走自己的路,尽管我们后面走错了,走的不对,但是毕竟我们在独立自主的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跟着别人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也像东欧的一些国家一样,跟着他走。那么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恐怕我们也像多个国家一样了。
那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陷入了迷途,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严重的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危机四伏,这样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是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还是走西化的路,还是另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出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选择。
那么经过短暂的徘徊之后,所谓的短暂的徘徊就是指1979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到三中全会这两年徘徊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党史上面叫做短暂徘徊。那么经过短暂的徘徊之后,我们做出了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新的思想认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选择呢?我们回顾一下1978年冬天,几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同时,中国的农民为吃饱肚子就自发的开始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改造,几乎是与三中全会同步,中国农民也走上了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起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我们看世界上哪个国家现代化是从解决温饱开始的,只有中国,中国是从解决人民的温饱开始实现现代化的,我们的起点就是这样,这个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促进改革开放主要的因素就是改变人民的贫困生活,这样一个迫切的愿望。他多次动情地说,不能让我们的人民这么的的贫穷下去了,在后来的推进改革开放当中,他提出要以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政策和决策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这个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和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如既往地坚持高度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
我们回顾了一下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救中国,到今天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迎接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根本的梦想,也体现了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崇敬和不懈探索,这个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的第一点认识,中国是怎样选择革命,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