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队的主官搭配不合适,两名主官性格刚烈,过去共事时就有过节,不宜在一起搭班子。”
“曲江区中队指导员性格比较内向,军事素质较弱,与中队长不符合强弱搭配、性格互补的原则。”
这不是私下议论,而是武警广东总队韶关支队党委常委与在支队工作时间较长的机关部门副职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大队军政主官共27人,就党委初步确定的大、中队主官配备方案进行讨论时,与会人员的发言。
3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结果是:原方案中有8名主官重新搭配或另荐新人。
在韶关支队,这样的“集体相马”已形成制度。这种做法揭开了干部配备的神秘面纱,大大提升了支队党委的公信力。近年来,该支队提拔调整干部464名,均是采用这种办法研究确定,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不仅选拔干部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在处理士兵切身利益问题和经费管理使用方面,该支队也有一整套确保公正、廉洁的相关机制。
在处理战士入党、考学、学技术、选改士官等问题时,该支队坚持“阳光操作”,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基层推荐、审查考核、选前公示、组织审批等程序确定人选。每年总队下达士官选取名额后,支队将名额一次性全部分到中队,把名额、条件和程序“晒”在阳光下,全程透明。
在经费管理使用上,该支队则实行“源头控制”机制。2010年10月,该支队党委在广东率先推动地方党委召开议警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强市武警支队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各县(市、区)武警中队现代化建设的通知》、《韶关市委专题研究武警支队有关工作会议纪要》3份红头文件,将支队、各县(市、区)中队年度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使支队申领经费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