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学理”到明“事理”

从通“学理”到明“事理”

——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理”是指科学上的原理和法则,“事理”是指事情的道理。通学理的人,大多知识渊博,学问精深,科学素养高;明事理的人,一般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轻信,明智理性,文明素养高。

学理以事理为基础,是对事理的抽象概括,反过来又帮助人们认识事理,二者相互融通。照此逻辑,通学理的人也应该明事理,然而现实却不尽然。当下通学理而不明事理的人和事时有发生,表现为学理与事理脱节,二者处于割裂状态。

打通学理与事理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脱节现象源于学理与事理的视域不同,一方面,学理是在理想预设下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事理是对纷繁复杂现实现象的分析判断,即便是针对同一事物,学理与事理的预设框架有可能完全不同,因而结论也大相径庭,忽视这一点,学理和事理或将都不成其为“理”。另一方面,一个人对学理的认知往往来自书本和课堂,其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而对事理的认识则大多来自生活和社会实践,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来获得。人们对学理的认知,遵循科学规律,少有似是而非,通常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对事理的认识,则受自身学识、观念、情感和利益的综合影响,带有主观性,呈现多元化特点。

如何打通学理与事理,让人们学会以科学的逻辑、理性的视角、宽容的态度去认识事物、处理事物,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关涉学理的教育归学校,把关涉事理、道德等有关素质的教育更多地推给家庭和社会,则学校教育的内容就会被割裂为理论的与实践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科学的与人文的。长此以往,社会上分裂型人格或单向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不成熟程度加重,人们各说各的理,社会共识难以达成,“中国梦”或将永远在梦里。

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传授知识、明晰学理的过程中,联系现实,使学生开启心智、增长智慧、陶冶人格、明辨事理,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