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思路(2)

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思路(2)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形成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又有政府自身不足因素的影响,还有公民主观因素、媒体因素等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多元化的背景因素

在改革进程中,阶层不断分化,利益矛盾纷繁复杂,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凸显,集体主义淡化;收入来源多元化,资金、技术、特权等都可能成为收入的来源;利益需求不断膨胀,实现手段也竞相迸发。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作为这个社会的利益主体之一,也存在自己的利益“。它至少包含着三个层次:辖区利益、政府组织及部门利益和官员个人利益。现实中,政府行为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政府必须履行其名义上承担的职责,为维护社会秩序,界定并形成产权结构竞争合作的基本规则,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物品,造福民众。另一方面,为维持政府组织、部门及政府官员的利益必须尽可能多地增加所能分配的收入,扩大自身作用的权限”(季燕霞:《博弈的天平——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利益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信任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面对辖区利益、政府组织利益、官员个人利益等实现目标的时候,无法很好地处理与中央政府、同级别地方政府、经济主体以及普通民众的关系。其一,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注重自身利益,特别是在当前注重官员政绩的情况下,往往安享眼前利益,将问题留给中央,对中央的指令阳奉阴违,半推半就,甚至不作为。其二,在与同级别地方政府相处的过程中,在招商引资、占有资源和环境维护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矛盾,影响了政府形象。其三,有些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联手,掠夺社会资源,占有社会财富,引起民众不满。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与广大民众产生直接利益冲突,政府与民众利益错位,并且将压力转嫁给民众,有的还使用欺骗或者暴力手段,强迫民众屈从。这些都会使民众产生被剥夺感,造成民怨积压,从而滋生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二)地方政府运行中的主体因素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把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推给环境的变化是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缺位。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开始从以保密为特征的传统行政模式向信息公开的现代模式转变。但是,这一条例在推行过程中也举步维艰,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准确;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民众获得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加大。这使得地方政府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自身建设的缺位。主要表现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能尽职尽责,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给国家、民众带来重大损失。另外,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腐败问题严重,给国家资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破坏了地方政府形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三是行政监督机制的缺位。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行政监督机制的缺位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引起官民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降低。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导向因素

新媒体时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即“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如地上传、发布、转发、评论信息;而基于论坛、博客、微博客等新媒体的应用,个人所能影响的范围大大拓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虚拟环境中更为直接和频繁,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逐渐改善,普通人也可能具备足以左右舆论走向的‘话语权’”(黄河:《政府新媒体传播——直面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信息片段就有可能促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舆情危机或公共危机事件,这也使得我们的社会步入了危机常态化的时代。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网络群体在社会监督、动员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网民主动捐款、捐物,数字一度达到惊人的程度,有的组成志愿队,积极投身抗灾工作。但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一些民众会受到从众、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效应的影响,在网络上对地方政府进行恶意抨击和中伤,放大社会矛盾,形成潜在的或成型的危机状态。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刚刚起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排斥新事物,仍然用老一套办法解决问题。危机产生时又采取躲、封、堵、瞒等招数,使得信息传达不畅,将政府形象破坏殆尽。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