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的应对思路
温家宝曾指出:“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化解我国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推进合作治理,协调利益关系
所谓合作治理,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与民众之间的合作,它是一条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民众充分参与的治理路径。在社会转型期,推进合作治理,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合理的责任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应该界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界定的依据就是考察公共资源的流向,重新分配责任,考察政府将哪些公共事务让渡给了企业,责任是否转移,企业能否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监管的效果怎样,公众能否和政府、企业进行有效互动,达成共识;在观念上,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强化自身的责任,通过组织的使命建设、相关的制度和行为准则等开展共同行动;在责任监督上,要建立责任评估问责体系,包括上级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政府和企业关系的监管和评估,关注是否存在寻租、行贿现象,治理目标是否实现,政府监管的责任是否到位;对相关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关注是否对其要求和建议做出及时的反馈。二是完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首先要建立冲突化解机制,采用多元合作治理的模式,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消除利益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第三方优势,发挥其在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利益摩擦的“润滑剂”作用;其次要建立资源保障机制,使利益相关者共同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保证合作行为的持久性,保证各治理主体实现合作目标。三是构建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在转型期,我国确实存在利益分配等很多客观问题,但是也有民众意识的问题,比如公民意识不强、利益维护方式不合法等,都会引起官民冲突。合作治理的顺利实现需要公民运用现代的眼光看政府,运用现代的方式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民众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更是一种意识的跟进,只有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的民众,才能推进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合作治理的实现。培育公民意识除了通过教育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手段。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应当尽可能地与社会组织、民众一起协调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促进合作与和谐。
(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当前,中国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运动是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包含着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反映了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一是完善相关制度,追求公平正义。制度是权利的保障,只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去除自身的不足,获得民众的拥护。面对日趋严重的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地方政府要重新设定政府制度供给的方向、进程、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是发展电子政务,确保信息对称。电子政务是应用高科技加强勤政廉政建设、预防官僚腐败的强有力手段,它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政府与民众信息的对称,准确、快捷地化解因为误传、误解而引起的地方政府信任危机。我国中央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建设迅速,日趋完善,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因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三是促进行政伦理法制化,严惩贪污腐败。目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的作用削弱了,新体制还处于建立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转型要求行政伦理转型与之同步。但从我国现行的行政伦理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或多或少还存在缺陷或不足,特别是中间和下位层次法律规范存在缺陷。这就为很多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产生信任危机。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贪污腐败行为,减少其给公共利益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加强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四是扩大公民有序的行政参与,优化监督机制。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其功能在于运用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公共权威,承担起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所以,社会公众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监督主体,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是否以民意为依据,是否对民意负责,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直接监督。而我国缺乏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直接进行监督的渠道与途径,这是目前地方政府监督机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作用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解决政府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一是公开信息,关注舆论。政府信息的公开是对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维护,它有利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诸多问题,将社会引向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首先在思路上要从单边宣传向双向互动转变。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民众的需求,将生硬的官话、套话、空话转变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改变民众被动接受的局面。其次在行动上要主动出击,做到尽量及时有效地满足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展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同时,必须关注社会舆论,注重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疏导,并制定配套制度,设立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规定流程和方法,确定舆情级别,及时制订突发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舆情处理预案。二是疏通渠道,问政于民。当前,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还存在渠道单一问题,要开启留言板、电子信箱、网络发言人等渠道,明确运作要素、流程,完善制度建设,精确化、严格化管理。三是打造平台,塑造形象。从观念抓起,让行政人员真正知媒、用媒,只有观念转变了,行动才积极,效果才明显。将媒体与地方的时政方针、具体政策等结合,做到形式灵活新颖,内容可靠稳定,落实准确有力。总之,要切实做到多听、多问、多答、多做、多关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