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生态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9)

俄罗斯的生态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9)

俄罗斯鉴定的具体内容有: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程度、范围、规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各种可能的补救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等。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落脚点,在于为建设项目上马提供环境评价依据,重在平衡生态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至于生态后果的应对和补救措施,并不在关注范围之内。只是规定了写作内容上的基本要求,比如要有建设项目概况,周围环境现状,可以造成的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技术和经济论证,经济效益损益分析、实施建议和结论等。 

当然,生态鉴定制度或环境评价制度的技术前提,是建立环境保护标准和指标体系。俄罗斯正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建立环境保护标准制度,如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经济活动时允许的环境影响标准,以及环境保护领域其他国家标准,等等。最近几年,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工程项目即遇到俄方的环境保护制度,笔者有幸参加了部分俄罗斯环保国家标准的翻译工作。相比之下,中国在环保标准方面难免有失笼统、模糊,甚至存在空白,尚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1.鼓励生态理论基础研究 

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是生态科学技术和生态社会学的研究,苏联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20世纪20~40年代,苏联针对生态学和基因学领域的三次大批判运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理论的匮乏甚至是销声匿迹,生态学界的巨大损失难以估计。因此,很有必要保证生态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主流地位。 

俄罗斯生态法中的众多国家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鉴定,以及环境保护监督等生态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创新提供参考。首先,需要致力于狭义的生态学研究,加强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支撑。他们研究生物圈规律,技术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使技术和生物圈协调一致,探索研究自然界中新的生态平衡,研究生物救济体系的管理问题,地球卫生学和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建立全球视域下的生态学。其次,注意另辟蹊径,寻找可再生的、可以循环利用的生物能、混合能、氢能、太阳能、低温受控热核聚变动力等新能源,加强化学品破坏生态平衡和致癌预防的研究。再次,注意科技伦理的限制,开展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和生态经济学、生态文化学等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是在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控制之下,迫使生态理性让步。根源在于对待大自然的征服和统治态度占据了主导地位。没有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的实践代价巨大而沉重。如何找到协调生态理性和生态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充分挖掘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潜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成为生态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2.实施生态经济战略 

生态问题使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果大打折扣。依靠出口能源、原料及其初级产品的苏联工业,不仅使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严重的工业污染危及人民健康,苏联人口发病率的15%~30%与生态环境有关。由于苏联的环保成本标准很低,西方的污染企业在苏投资可以“节省”20%的环保费用,外国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建厂,甚至把它变成潜力很大的工业垃圾场。苏联与西德签此类协定之后,生态学者和社会学者斥之为“出卖生物圈”,发出了沦为“生态殖民地”的警告。苏联奉行的经济理性,始终把追求积累和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的。尽管它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最终还是没能有效遏止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