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劳动力转移模式。 劳动力转移模式是指通过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后,转移输出异地就业。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山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符合城镇化建设,解决 “三农”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 (曾庆学,2012:24)。这种扶贫模式既可以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为当地农村居民增加收入,而且对于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城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4、促进市场经济扶贫开发模式。农村扶贫重在开放市场。开放市场又重首先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投入,诸如道路假设、文化基础设施,搭建信息传播平台,还要加强以中心集镇的市场服务。贫困农村地区加强道路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水泥路、柏油路,还包括信息路。同时搞活农村市场,以集镇为中心,向周边村落辐射,同时能够吸纳农村居民广泛参与。贫困农村只要开放市场,外部的资源就会进入,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会 向外移动,财富自然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的开放会使政府和贫困人口形成良性互动,为 “参与式”扶贫创造条件,从而优化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使贫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曾庆学,2012:25)。
5、启动参与式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强调把发言权、决策权、管理权、分析权交给贫困群体,而非外来人,以调动贫困人士多方位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一种新型发展伙伴关系,从而促进农村扶贫事业(陈建平、林修果:2006)。
总 之,创新农村扶贫模式,应以发展生计能力为着眼点,提升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居民全面发展。在新发展主义视角下,创新扶贫模式,打破传统的直接给予外在物质 或现金的方式,转向造血和输血协同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动员农民广发参与,增强生存能力,提升发展能力。转变扶贫观念,发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个体优势和潜能,提升他们政府监督、自身的维权能力、参与市场能力。
注释:
①根据不同标准对贫 困进行分类,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维持生存必须的基本条件包括食品、住房和衣着消费等。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并达一定程度时的生活状况。
②中新网,中国农村贫困人口 10年减少 6734万,
③西部网,部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增加,西部增至6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