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路径选择(3)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路径选择(3)

注释:

①邵宗海:《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期中考”》,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5月22日。

②郭震远:《增进两岸互信,深化和平发展》,香港《中国评论》2010年11月号,第22页。

③《两岸签和平协议,须先建立互信》,台湾《中国时报》2011年9月15日。

④《两岸要增强共识基础》,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2009年第5期。

⑤高长、王正旭:《两岸关系的回顾、新情势与前瞻》,台湾《远景基金会季刊》第9卷第3期,第190页,2008年7月。

⑥高孔廉:《未来四年是两岸发展的关键期》,《台商》月刊杂志2008年第9期,第23页。

⑦萧元恺著:《台湾问题:政治解决策论》,三联书店(香港)2010年7月,第25页。

⑧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09年1月号,第1页。

⑨《张亚中谈:“两岸和平协议:现实挑战与未来机遇座谈会”》,台湾《旺报》2011年10月24日。

⑩陈一新:“两岸洽签和平协议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5页,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海峡两岸法学研究中心、法律系编,2011年10月29日—11月2日。

(11)《“黄金十年”需要两岸深入合作与制度保障》,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1年11月号,第1页。

(12)《曾复生谈,“两岸和平协议:现实挑战与未来机遇座谈会》,台湾《旺报》2011年10月24日。

(13)陈文政:《台湾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进展与美国的角色》,林碧炤、林正义主编:《美中台关系总体检:台湾关系法30年》,第164页。

(14)《“国军”、共军都是中国人军队》,台湾《旺报》2011年6月16日。

(15)傅应川:《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亟待推动》,台湾《旺报》2012年2月16日。

(16)庆正:《苏起:两岸和解若断,台湾先倒霉》,台湾《旺报》2011年9月11日。

(17)《2010年中国的国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3月,《人民日报》,2011年4月1日,第10版。

(18)《共同缔造:修复与破解台湾的两岸认同撕裂危机》,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5月号,第1页。

(19)(20)(21)《思想者论坛——认同与两岸关系》,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9月号,第64页、第56页、第57页。

(22)(23)《思想者论坛——两岸未来十年愿景》,香港《中国评论》2010年12月号,第60页。

(24)杨开煌:《期待马“总统”的两岸政策论述》,台湾《海峡评论》2011年3月号,第50页。

(25)周志杰:《再寻两岸关系深化的动力》,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6月号,第13页。

(26)赵春山:“后ECFA建构两岸和平共处5原则”,台湾《联合报》,2010年5月22日。作者提出两岸“双方也有必要针对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共处之道,尝试建立一些原则性的规范。例如,在搁置主权争议的前提下,两岸可以在政治上尊重对方现行的宪政体制,在军事上承诺不以武力解决彼此的争端,在经济上以平等互惠来共创双赢,在社会发展上不干涉对方选择的道路,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相互扶持、和平共处等。我们认为,两岸只有建立一套共同的游戏规则,才有可能使双方的关系朝向全面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27)(31)江素惠:《“自由行”开启两岸“拆墙之旅”》,香港《东方日报》2011年6月20日。

(28)《自由,真行!》,台湾《联合报》2011年6月28日。

(29)《建立爱台湾新典范》,台湾《旺报》2011年5月14日。

(30)范世平:《开放陆客来台自由行政策对两岸关系之影响》,台湾《亚太和平月刊》2011年第6期,第9页。

(32)拉尔夫·詹宁斯:《信任新迹象:台湾向大陆游客开放个人游》,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011年6月27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11年6月30日,第13版。

(33)《陆客自由行将重新型塑两岸关系》,台湾《工商时报》2011年6月12日。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