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列宁:普遍的抑或具体的?(5)

怎样的列宁:普遍的抑或具体的?(5)

——兼论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结语:重述列宁而非回到列宁

毫无疑问,“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13]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然而,齐泽克依据其精神分析立场,力主“重述列宁”而反对回到列宁。因为回到列宁,就是回到列宁那个具体的能指符号的列宁的姿态,它必然与具体的特殊的列宁相关联。然而,重述或重复列宁则无需眷恋列宁那个时代的符号或姿态,而是回到“实在界”的列宁,也即“重复”列宁。因为在精神分析那里,重复(repetition)是与实在界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重复或重述就是重新遭遇实在界的“创伤”,重新与实在界的“硬核”偶然相遇,就是摆脱“幻想”,走向“症兆”的过程。而这已经摆脱了拉康“对象a”意义上的幻想逻辑,受制于驱力逻辑的行动化过程。所以,在《重述列宁》的结尾处,齐泽克一再地重申:“重复列宁并不是重复列宁所没有做的,而是重复他没有完成,他所失去的机遇。”[14]在此,齐泽克再次借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阐释其重复列宁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感知列宁著作中那个“生成的列宁(Lenin-in-becoming):不是那个‘苏维埃体制’下的列宁,而是一个被抛入开放情境中的列宁”。[15]这是怎样的一个列宁呢?无疑,这是一个“乌托邦”意义上的列宁,但也是一个“未来的、开放的”列宁,一个既非“普遍性的”,也非“特殊性、具体性”的列宁,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具体的普遍性”的列宁。这既是齐泽克不愿“回到列宁”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理论的最大困境。因为一个建立在彻底否定性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具体的普遍性”,如果既想摆脱“现实的”逻各斯境遇下的尴尬困境,又想与过去的具体或特殊的历史情形完全切割,不愿“回到过去”,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普遍性呢?诚如拉克劳挖苦齐泽克的那样,齐泽克所谓的“具体的普遍性”,如果不是永远在我们想象中的“普遍性”,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火星人”的普遍性。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在现时代大地上重复列宁,那么,我们也只能循着齐泽克的导引,到“火星上”去寻找那个“真正的列宁”。这既是齐泽克“重复列宁”的题中之义,也是其难以摆脱的“乌托邦的困境”。

注释:

[1]巴特勒,拉克劳,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2]Butler, Laclau and Zizek,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Verso, 2000, pp. 110-111.

[3][4][5]《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卷(上),1972年版,第265页,第147-148页,第365页。

[6][7][8]S. Zizek, Repeating Lenin, Arkzin, 2002, p. 7, p. 8, p. 8.

[9]蒯因:《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从逻辑的观点看》,纽约,1963年版,第44-45页。

[1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5页。

[11] S. Zizek, Repeating Lenin, Arkzin, 2002, p. 11.

[12][14][15] S. Zizek, Repeating Lenin, Arkzin, 2002, p. 11, p. 64, p. 66.

[13]参阅张一兵先生的《回到马克思》和《回到列宁》的著作。

(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