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2)

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2)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专门提到过党群关系的概念,那么在列宁的党建学说中,如何正确认识党群关系,以及在实践中密切党群关系,则构成了他一生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列宁不仅缔造、组织、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实践,而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理论。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6]。但是,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单靠先锋队是不能胜利的。当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采取直接支持先锋队的立场,或者还没有对先锋队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并且完全不会去支持先锋队的敌人时,叫先锋队独自去进行决战,那就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犯罪。”[7]因此,列宁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和密切党群关系之间的结合。不过,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的是,列宁的群众概念不仅是指工人群众,还包括广大人民。然而,无产阶级与一般被剥削群众不同,其不仅与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而且是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部分。即“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8]。换言之,从结构上看,列宁的党群关系呈现三个阶梯:党—无产阶级—群众。不难看出,列宁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群关系理论。在另一方面,他还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密切党群关系的方法。列宁认为,要巩固和发展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必须重视党自身的建设、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健全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等。否则,便有可能破坏在革命时期建立的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列宁对俄国共产党人告诫道:“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党群关系理论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0]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党群关系中作了新的定位。“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即是说,每一个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永远为人民服务。三是对于党如何才能长期保持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提出了很多卓越见解,至今仍有深远指导及现实意义。如毛泽东倡导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群众——应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做群众工作要采取民主和教育的方法等;反对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必须戒骄戒躁,必须谦虚谨慎,等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对执政党作出了科学定位: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邓小平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只有继续紧密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代表群众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人民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蓝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不过,邓小平的党群关系始终是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化了执政党的执政宗旨。

江泽民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群众观,而且根据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这一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要不断“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不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最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闭合系统。“实现好”说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维护好”反映了党的执政目标;“发展好”则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更是体现了执政党的理论自觉。而这其中,密切党群关系则是核心内容。正如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归结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十六大以来,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推进了党群关系理论之思想基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1]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胡锦涛不仅从思想层面重视密切党群关系,而且十分重视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强调一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二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的鲜明政治立场。

综观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不难发现,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群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任务和使命也有很大不同,这恰恰反映了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充满着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内核不会变。具体而言,一是密切党群关系这一主题不会变。不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并且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党群关系发展过程中,党的自身建设尤其重要,并不断被加以强调。党要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不脱离群众和防止腐败,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三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密切党群关系的理念、方式方法等。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组织建设上,不论是在党风建设上还是在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上,每一代共产党人都对此作了大胆探索和伟大创新,丰富了密切党群关系理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