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名言警句启思

古代廉吏名言警句启思

粗翻典籍古书,发现历史上的廉洁官吏都十分注重品性修养,始终坚守节操,遵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恪守礼义廉耻四项基本准则,安于清静寡欲,并具有强烈的知耻之心。诵读这些名言警句,受益良多。

“既然当官就不要再去干捞钱的勾当”

官商本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之道,为官者应追求的是两袖清风、服务民生;商人应追求的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当官与发财,理应分道扬镳。为官者既想做官又想发财,而且想通过做官来发大财,那就大错特错了。

《史记》“张仪列传卷十”载,张仪曰:“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即张仪说,我听说争功名的,应去朝廷;争实利的,应去市集。历史上有这种主张的廉吏还有公仪休等人,如《史记》“循吏列传卷59”载,春秋时代鲁国宰相公仪休说:“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即当官享受俸禄的人不得再去干别的事情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得了大利的人不能指望再去得小利。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卷11”载,范蠡曾感叹:“在家为民就能积起千金,在朝为官就能位至卿相,作为一个平民,这已经达到顶点了。”又如《元史》“刘斌传”载,刘斌,作战勇敢,屡立功勋,多次受到提升,直至元仁宗时,升为济南新旧军万户。刘斌临死的时候,对儿子刘思敬说:“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即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严持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遗财不如遗德”

廉吏们对于自己身后给子孙们留些什么,颇有独到的见解,概括说,就是“遗财不如遗德”,无形胜过有形,软件重于硬件。最宝贵的是留下奋斗的精神,做人的本领,而不是身外的多少财产。正所谓“留下千垛干柴,不如留下一把斧头。”

《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官至司徒,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人称“四知先生”。亲朋好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些产业,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汉书》“疏广传”载,疏广也不为家人和子孙积攒财富,他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家里本有旧田老宅,让子孙勤于耕作,应该能够供其衣食,与普通人相同。”

《史记》“萧相国世家卷”载,“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即萧何购买田地房屋时,总是挑最穷困最偏僻的地方,而且不修高楼大屋。他说:“后代子孙们,如果是好的,那么他们就应该效法我的俭朴;如果他们不成器,也省得叫那些权势之家夺了去。”

《汉书》“韦贤传”载,韦贤,于汉宣帝时官至大鸿胪、丞相,后因年老多病请求免职。《史书》记载,做丞相辞官归居的,就是从韦贤开始的。其四子韦玄成也官至丞相。所以在韦贤家乡邹鲁,流传着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即给后代留下黄金满箩筐,不如留下一部经书。

《南史》“徐勉传”载,徐勉于梁武帝时,被授予中书侍郎,参与掌管吏部选官,后任吏部尚书。徐勉虽然身居要职,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将俸禄都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属。门客、老友有人进言,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不才,终为他有。”即“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