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周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5)

(四)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样的国际经验,这是印度的大城镇化,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里面,其中有一个旅游项目,就是6美元逛遍孟买,印度的上海,孟买的口号是要做印度的上海,孟买的贫民窟,很多人生活在铁皮管、垃圾堆里面。巴西的城镇化超过80%,但是只是贫困人口的空间平移,简单的把农村贫困人移到城市里面,没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这些城市,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周围都是摊大饼式的乡村,中心城区看起来高楼大厦很漂亮,晚上没有人敢去,尤其是有收入的人不敢去,因为里面只有乞丐、流浪汉、小偷、强盗,白天市政大楼开着,警察在那里维持秩序,晚上一点秩序都没有,富人都不愿意住在中心城区,都在外面有自己的独栋别墅。现在在中国,这种苗头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提高,中心城区会越来越失去它的吸引力,郊区、近郊区反而越来越有魅力。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城市生态,德国的小城市是以小城镇与小村镇是为主的,他们的聚落形态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9%,但是2065座大中小城市中82个十万人以上的生活区生活了2532人,其余70%的人生活在1.35万个小村镇,就是说大部分人口在分散的居住。美国也是这样,美国是三七开的,主要有三个集中居住区:一个是洛杉矶为中心的,加州的集中居住区;一个是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的居住区;一个是五大湖、密西根为中心的居住区。其他的相对比较分散,美国即使是这么集中的居住,仍然有28.77%的人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中国大城市数目早已超过了美国,2010年,美国超过400万的超大大城市10个,中国13个,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美国57个,中国123个。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适度集中。欧洲的很多国家有一种差别城镇化,体现为三波浪潮。第一博浪潮是大城市化,人们越来越涌向大城市,到越来越一个高峰的时候,大城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一线城市开始有下降,然后中等城市开始上升,呈现出一个高潮,之后又开始丧失吸引力,小城镇最后开始兴起,成为第三波浪潮。中国现在是合并三波浪潮同时出现,现在我们大城市化已经接近顶点的位置了,已出现很多大学生选择逃离北上广的现象。

考虑这种差别城镇化的模型,城镇化走向大城市不是唯一的道路,城镇生态有多种。我们刚才提的五种类型都应该合理布局,可能的城镇化布局是多层次的大的、中的、小的,小村镇,比如我在美国的700人的小镇里,这个小镇里只有几百个人,其中四百个人是外国人口,只有三百原住民,他叫一个镇,我们超过一千人、两千人的村庄太多了,大部分都超过一千人。从这个角度,我们放开思想,解放思想,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不低了,如果按照美国标准、西班牙标准、法国标准,超过两千多人或者两千五百人都叫做一个镇,那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很高了。第二要考虑不平衡,东西工业化、农业地去、牧业地区、边疆地区的差别化,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差别化,要考虑人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让农村的人口适度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基础上,铺设公共服务,把它当作一个城镇来看待,那么这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平移人口,带来这么高社会成本。

(五)关于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我们也向有关部门提议,仿照货币政策的M0、M1、M2,制造一个U0、U1、U2,这样一个新的城镇化的统计口径,U0按照户口统计,U1城镇化比例按照居住、常住人口,U2按照村镇化来统计。这种情况下,口径就不一样了。如果按照U2的广义的城镇化,中国80%以上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了,我们不需要一味的推动,向城市里面推动,适度的发展村镇。就地城镇化还有一些力量就是农民工,农民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业选择不一样,年轻的人愿意到城市,外出就业,年龄大的选择在本地务农,50岁以上的农民工,80%以上是在本地务农,15.4%在本地做非农的产业,只有4.4%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留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会返回农村,这是基本的潮流。男性和女性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年纪越大,50岁、60岁留在本乡本土的越多,年轻人外出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未来的城市生态应该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小村镇。

关于就地村镇化有两个案例,我们的一个想法就是蛙跳式组团的战略,一个中心城市覆盖若干个小城镇,在湖南做了这样一个调研:以县为中心,以镇作为蛙跳式的主战场,不需要摊大饼式的过去,而是直接按照对方路线沿过去,(青冈镇)作为一个中心镇,中心镇再辐射周围的中心的村,这样就形成了蛙跳式,像青蛙跳一样的组团,这样的公共基层设施的成本、社会成本、管理成本比较低。第二个是湖南的汉寿县的例子,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十字架式的综合的组团,以两个国道和省道为中心,中心城区是龙珠太一体化,辐射周边的乡镇,提出了一城两带多组团,山水临城相融合的城镇化战略。在这里有一个讨论题,城镇生态里能够纳入村镇吗?村镇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城镇化的一个口径?如果能够考虑,各方面都将不一样。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