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周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4)

3.逆城市化潮流的出现

这种情况下,现在已经有一个逆城市化的潮流,还有一个新上山下乡运动,导致我们再去看城乡的二元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说城乡二元结构可能还会长期存在。在毛泽东时期有一个上山下乡运动,很多人下乡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城镇化是被动的城镇化,也是被动的逆城镇化,人没有主动权。现在却是主动的城市化与逆城市化,2.5亿到2.6亿的农民工用脚投标,主动的选择城市,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回流,叫逆城市,体现为有四加四,两种力量。

第一个四是逆城市化的四类人口开始出现。第一类人口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现在大学生村官到2015年会达到40万,其中还有其他类的知识青年大学生下乡,会在2020年之前达到200万,新的有知识的力量下到农村。人民大学的农业发展员已经动员了全国的甚少十万以上的人次的人下乡调研,甚至有些人在乡村工作,完全是在城市里面受完教育回到农村的。第二股力量是告老回乡,或者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力量,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很多从农村,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出来以后,最后回到农村,包括我们北京近郊的好多人,年龄大的时候愿意回到原来的郊区的农村,有宅子,住在那里。不仅是空气好,吃东西方便,还有很多其他情结的考虑。第三类力量是候鸟式的力量。都市农民,周间是白领,到周末是绿领,到农村去了。农民候鸟式的在城乡之间迁移,这种力量在北京、上海、广东很多,我个人就是其中的一股力量,不仅是我一个人,很多人这样的,而且我们在全国推广了一种模式叫CICA,社区支持农业,参与的主要的人是都市农民。这种都市农民不仅是中国有,在欧洲、日本、美国是常态的现象。比如说我前几年去意大利做访问的时候,接待我的是一个律师,但是他在农村里有农场,他会带着我到农场里去走一走,他又带我去看医生开的农场,官员开的农场。去年的英国的农业大臣,到我们学院做访问,也介绍他有这样的农场,这都是都市农民的例子。第四是农民工。这是四类人群。

第二是四类组织化的力量下乡。第一是资本下乡,我们叫做工业游牧;第二是产业下乡;第三是部门下乡;第四是社会下乡,各级组织。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提到这样的力量下乡,一部分是鼓励,一部分是同时限制。

然后现在对于农村有反哺之手开始出现,就是由恶性二元走向良性二元的状况有苗头了。比如我们温总理曾经多次说,要变国富论为道德情操论,变带血的GDP为人情味的GDP,变抽取之手为反哺之手。我到安徽做调查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胡锦涛、温家宝等等这样的人,他们开始歌颂这种有反哺之手到农村里面的领导人物。

4.中国的聚落类型决定中国人的居住形态

关于城镇化,有相应的一些争论,争论体现为中国九种聚落类型。第一是村落,散居的村落。第二是叫自然村,南方地区有村、寨、社、坳等这样的说法。第三是村庄。第四是行政村。这四类都在村这一级,以下是集中居住的村镇、集镇、镇、城市、小区、社区、街道、城市群等等。

中国的九种聚落类型决定了中国人大体上有五种居住形态。第一类是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标准是50万人以上到100万人以下,中国2010年有95个这样的。特大城市是超过一百万人的63个,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大城市。中等城市是20到50万人240个。小城市及小城镇,小城市(县级市)258个,小城镇按照乡镇级的规划是40466个,花乡就属于这一类的乡镇级的规划。小村镇,至少大于40%的人口是生活在小村镇里面的,就是说我们全部的国民,百分之四十六点几的还在农村,但是至少40%左右是在集中居住在小村镇里面的。然后还有分散居住的,尤其是西部和草原牧区,应该说大于99%的面积的是农村,而绝大部分是分散居住的,因为全国城市的建村面积只是4.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45%。我们虽然每天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在中国的国土面积里比重极小,0.5%不到。我们不能因为这0.5%,就把其他的99.5%的划掉,因为城镇化,所以你必须消失。

围绕着五种居住形态,产生了五种观点。第一,大城市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学家们持有的。第二小城镇的观点,主要是社会学家们持有的,比如费孝通,1984年他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而且成为国家战略。现在的中国不叫城市化,叫城镇化,与小城镇的战略有关。第三是异地城镇化,是目前普遍的现实,有2.56的农民工是异地城镇化的状态,甚至有统计说中国有3.9亿人是流动人口,这是半城镇化的状态。第四类观点就是就地城镇化,就是不要往外跑了,在本乡本土安家落户,就地改造,村改居。但是前四种方案都产生一个问题,谁被划掉了?农村被划掉了,城镇化了,走向城市,乡村被划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是缺位的,没有看到2.6亿的农民工,他们打工十几年挣的钱都投在家乡的房子,他们不存在吗?我们不考虑他们吗?为了考虑这个,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叫就地村镇化,这个形态应该考虑到,叫多元城市形态。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