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只有深入剖析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转变治理结构,才能构建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
关 键 词: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机制
作者简介:王金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
目前中国政府运行以及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大量滋生和蔓延的网络参与导致的危机事件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构成了挑战,需要依据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范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结合网络政治参与催生网络危机的独特规律及其对我国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的影响,基于公共危机治理的视角,需要从理论层面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功能及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从实践层面探索目前体制环境下治理网络危机的政治稳定机制。
一、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间的逻辑关系
政治参与是指政治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价值追求,按照政治系统固有或认可的程序及规范,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参与选择相关政治领导、影响政治决策和监督政治行为的政治运行过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和运行规则。而网络政治参与则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工具介入政治生活领域,参与议决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监督政府运行,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①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改变了传统科层制政府的运行模式,传统政府运行模式中各层级之间信息的交流沟通是以直线方式进行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它的等级制是知识的等级制。上层在各种细小问题的知识方面依靠下层,下层则在有关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依赖上层。”②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递是呈网络状的,并且呈现出无中心化,传统政府直线型的信息沟通方式正在被网络所取代。克里斯·安塞尔(Chris Ansell)通过对西欧国家政府治理结构变迁的研究,提出用网络化的政体(The Networked Polity)来代替传统科层制政府组织。③他指出在网络化政体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运作中心,只有通过与公民个体和社会各组织网络的合作才能有效实施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同时,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导致传统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网民不再是单向式的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受众,而常常是主动地利用互联网发布自己的信息与观点,制造强大的网络舆论,对政府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甚至舆论引导能力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传统的权力格局,甚至有学者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上强势的政府官员已变为“弱势群体”,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被模糊。④网络政治参与蕴涵的巨大整合功能改变了现代政府的政治环境和治理模式,导致了从话语权的变化,到权力格局的变迁,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⑤
政治稳定“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运行状态,它又以政治结构规范整合效力的有效发挥和运行的有序性体现出来”⑥,政治稳定系统通常是由政治结构、政治稳定与政治冲突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它内涵着政治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本质上趋向于不满,在个人与团体发生利益或观念方面的冲突时,既要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结构性约束的存在,同时又要有巨大的缓冲力量的存在,社会才具有动态的稳定结构”⑦。所以,政治稳定只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相对缓和状态的动态平衡系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