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预警机制的动态跟踪评估系统就是对互联网的运行进行日常监测,以及时捕捉和发现引发危机的诱因及其源头,并迅速判断其危害等级程度,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预控对策。正确有效的网络预警有利于“安全状态”的维持;失效的网络预控对策将导致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救援,将衍变为社会公共危机,而此时应急管理主体如果没有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会导致公共危机转化为全面的社会灾害。与此同时,网络预警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数据和预控对策信息,又会反馈到“网络预警信息系统”,将自动调整和优化下一循环过程的网络预警,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一旦危机超出系统的承受限度就会自动发出预警。
2.分级响应机制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响应机制是网络危机管理中重要的环节。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危机慎思”的概念。(17)“危机慎思”为网络危机的决策管理提供了一种应变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在应对网络危机时能够保持冷静,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资源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18)同时,希斯又提出危机管理中的二八定律(80/20法则)(19),即在危机情境下,80%的设备和人员随时都可以利用,但是20%的人员和设备有可能不能投入使用;而80%的80%(也就是总额的64%)将会按照危机管理中心的指令进行应对,余下20%的资源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用或拒绝应对;实际上真正能够应对危机的资源只有80%的80%(也就是总额的51.2%)能够达到危机管理者的初衷。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即便是最有效的应对决策也可能仅仅使用了近一半的资源。依据这一法则,在网络危机的应对中要预先拟定多种分级响应预案和准备充足的备用资源,每一层级的危机事件最好在该层级得到处理,以合理有效地使用应急资源。
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分级响应机制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方面是以网络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就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或得到预警后,根据突发事件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事发地危机管理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为基础,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凡是该级危机管理主体能够处置的由该级管理主体统一负责,该级危机管理主体无法应对或规模升级跨区域时才由上一级危机管理主体来负责协调;同时,建立以某一级危机管理主体为主,上级管理主体支持和援助的组织协调机制,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管理由中央层级牵头组织,其他层级积极配合的救援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按网络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幅度进行分级,譬如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等级别。每个级别对应各自的应急预案,其中预警的级别、组织动员的范围、应急处置的方法都各不相同,各危机管理层级按应急程序要求进入不同的应急状态,根据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向相应的危机管理层级进行预警,以启动相关的安全防御系统和应急预案。
3.应急联动机制的完善
网络应急联动机制就是通过日常的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对网络危机决策的可行性、应急人员队伍的配备、应急资源的储备配置、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应急技术系统的稳定性等问题,采用数据包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和验证,从而使得以上与网络危机应对的相关因素能够在接到危机预警信号后自发联动,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网络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技术互补,以有效应对网络危机的发生。(20)
目前在危机管理的实践方面许多国家都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应急联动机制。美国建立了从中央联邦危机管理局(简称FEMA)到各州的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地方也建立起相应的地方应急管理中心;日本成立了部一级的危机管理常设中心;印度政府专门设有“危机管理小组”。而我国应急联动功能的综合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在网络危机的治理中,应急联动机制的完善非常必要。相互协作、反应快速的应急联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计算机联网和网络预警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通过设定网络危机类别和级别而进行风险提示的预警机制;通过制定网络应急预案而建立的分工协作、快速反应机制等。在政府层面来说,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联动,中央组建常设的综合性应急协调机构,统一负责突发事件的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地方层面,明确地方政府直接处置本地突发事件的责任,并赋予其统一实施应急处置的权限;其次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合作联动,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公民个人乃至国际组织签订协议形成的相互沟通协作机制等。由于网络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去中心化、传播的快速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仅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应对,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协调互动不可或缺。同时,应急联动机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互助。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网络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往往也是世界性的,发生在一国的网络危机其传播和影响具有全球化特征,所以,有效应对网络危机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参与。
4.应急决策机制的流程分析
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在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已经全面爆发或者即将爆发的情况下,决策主体为了及时应对,往往省去常规决策中的某些环节和机制,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决策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判断、做出决策,应急决策是一种在巨大的压力环境和有限的决策条件下完成的特殊决策过程。例如“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就作出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判断,及时准确的定性有利于接下来的反恐应急决策。所以,应急决策机制是根据危机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多阶段不确定性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通过及时准确的决策部署和快速决策程序来完善决策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决策效果。
依据组织决策理论,应急决策机制需要对决策流程进行分析,探索不同危机约束条件下的应对策略。决策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风险、收集危机信息、判断风险的性质与危害程度、拟定备选预案、确认应对方案、执行应对决策和评估反馈决策等阶段。通过决策流程的分析,能够确认危机的对象,识别引发危机的来源,选择解决危机的主体,甄别应对危机的预案,保障处置危机的资源。这样才能形成统筹兼顾的应急决策机制,即通过网络信息监测预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程度进行风险提示,通过应急预案进行分工协作的应对,通过国家与社会、组织与个人、国内与国际相互沟通协调建立多元治理的机制等。
(二)多元治理
多元治理意味着在应对网络风险时需要从单一国家政府层面走向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个体的合作共治。构建政治稳定机制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亦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
1.政府监督引导网络参与的议程设置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涉及网民个体、政府和网络媒体三大主体。其中的网民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主动传播者,改变了其在传统议程设置模式中的被动从属地位。而且网民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性,每当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互联网上高密度聚集的网民会表现出无意识、条件反射式的模仿行为,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21)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主导网络主流舆论,引导网民和媒体从容应对网络危机,政府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管和引导职能。(22)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时应以积极疏导为主,在加强对网络媒体监管力度的同时要注意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积极介入媒体的议程设置。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危机的主要应对者,需要根据网络事件的发展趋势,主动设置突发事件的媒体议程,将政府的网络危机应对措施“设置”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使得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有机结合,形成共振,在网民中形成广泛集中的焦点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形成网络舆论,并引导舆论朝着政府公共危机决策预案的方向发展。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尤其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网络管理。政府需要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