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必须坚持扬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在改革开放、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进步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进步成果,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精神文化的阶级性,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图谋,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全盘西化的观点和笃信中国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估计民族文化的价值,都不是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第三,发展对外文化交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不断完善各种体制。这里关键是思想文化管理体制。在扩大对外精神文化交流的条件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会传播进来,这就要求人们独立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样,过去那种适应封闭状态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应迅速制定出适合改革开放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从而促进精神文化交流的顺利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马克思文化观的方法论就其实践意义而言,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潮流,注意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分析和价值性把握,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促进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自觉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性,这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观,自觉坚持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至少是从如下方面提出要求的。
首先,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必需。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0]这说明,一个阶级要想取得和维护自己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必须取得和保持本阶级在思想上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上是不能多元化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理论体系,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这是实现文化发展目的之必需。文化实质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形式折射出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境遇下,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化,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以“价值中立”的立场赋予了本阶级的文化以普遍性、人民性和永恒性的外观。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教育或教化,把绝大多数人变成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奴仆。与形形色色的虚假的资本主义观念文化不同,马克思的文化观有其鲜明的价值性特征。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其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境遇下,它必然历史地成为反映无产阶级争取自由、民主、解放的阶级意识的思想价值体系,这种思想价值体系既完整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又表达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进而实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的未来那种“联合体”的伟大价值理想。
马克思对文化发展价值目的的强调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胡锦涛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在这一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3]这都是对马克思有关文化价值性的强调与发展。文化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必须始终突出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使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