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改革告诉我们什么(2)

新版改革告诉我们什么(2)

杨伟民以“一个主题六条主线”来分析《决定》推出的改革方向,来阐释全面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一方面,“六条主线”显示了此次改革与此前几次三中全会的区别:以前几次全会的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他说,“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全会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也是《决定》起草过程中非常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因此,《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占了近一半。

《决定》正文对这一判断的表述非常精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究竟是什么角色

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关键在于解除当下经济体制对发展的制约。

针对这一问题,此次全会提出了新“药方”。

11月12日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官方随即发布会议公报。尽管当时尚未有改革细节透露,但仍有不少人在表述温和的公报中捕捉到了一个显著变化:公报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媒体随即将此表述与此前的中央文件作了对比: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央的纲领性文件中,市场的地位已经数度变更。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决定》全文公布后,抛弃了“基础性作用”的定位、被赋予“决定性作用”的至高地位的市场,其改革“引擎”的角色分外突出。

正如杨伟民所说:“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曾因倡导市场经济而被称为“吴市场”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次改革亦大为赞赏。

11月19日,吴敬琏在《财经》年会上评价此次全会的改革称:“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起来的市场体系是初级版的,还有很多旧体制遗产。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升级版的,更加成熟的,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认为,三中全会有关经济改革的内容,最关键的是两句话:一句话是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另外一句话,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两句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方向,指出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改革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中提出了300多项改革的具体要求,大都与这两句话有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