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手什么时候能伸出去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央政府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之一。
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报告,提到半年多来,中央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221项审批事项。简政放权的政策,向社会、向市场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鼓励就业创业。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其中民企数量增长31%,这种迸发式的增长印证着改革成效。
《决定》推出的改革方案,除了再次强调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外,还对政府职能作出更为全面的界定。
在指导思想部分,《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亦在具体细节方面有所规定。
例如,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至关重要的“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决定》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称:“宏观调控的改革首先在于界定清楚调控的界限在哪儿。我们过去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像一个大篮子一样把什么都装进去。这次三中全会给出了非常清楚的框架,说明了宏观调控都包括哪些方面,有了一个明确的边界。第二,此次对宏观调控的手段也进行了专门的说明,不再像以往的宏观调控,不管土地、环保,什么有用都拿来用,现在说得很清楚,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 他认为,只有把调控目标的制定和政策手段的运用都保证在机制化的前提下,宏观调控才有可能真的实现。以德国为例,他们有稳定经济增长法,对于“政府的手什么时候能伸出去”这个问题有个很清楚的框架和指标,只有在失业率达到什么水平、通货膨胀的威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搞宏观调控政策,否则,伸手就是违法的。
如何保证改革“不放空炮”
经济学家华生在微博上说,认真读了《决定》,亮点很多。但客观地说,要回答这么多年为何总如此才是关键。
杨伟民对此没有避讳。他说,对于改革举措,社会上总有人担心难以落实到位。此次全会通过一些有力举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的决心,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不放空炮”。为此,改革方案提供了两重保障。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二是鲜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剩下的7年时间必须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时间表为各部门和地方设定了改革最后的边界和底线,表明这些改革任务是可检查、可评估、可落实的。”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也特别强调落实问题。他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基于此,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