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公有企业和非公企业在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给上不公平,是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完善的障碍之一。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方面所得到的支持,比非公有制企业更多。
因此,要素市场的改革,也是此次改革中颇受关注的问题。吴敬琏指出,新提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
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部分,《决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今年已有进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在此次《决定》中得以延续。例如其中提到,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更令舆论兴奋的是,《决定》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也有具体说法: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中国银行(2.81, 0.00, 0.00%)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此次决定突出了要素市场化,并且首次提出土地问题,确立了集体土地的流转,包括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保护以及转让,这是35年来的重大突破。
但是,生产要素市场化仍面临障碍。
“所谓要素,就是指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劳动力这一块公报没有重点提,但另外三个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都是硬骨头,取决于我们敢不敢打破垄断。”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微博]这样说。
如何管住“闲不住的手”
11月14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旧闻”:9月17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11月15日,《决定》全文公布的同时,新华社发布《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文中,习近平再次重复了这句话。
杨伟民亦在采访中提到,《决定》推出的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2012年,中共十八大对当下经济体制最大问题的解剖直指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杨伟民称,此次改革方案“抓住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多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张晓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政府之手过长有更详细的表述:过去在强调GDP的动机下,地方政府一味想把经济搞上去,在产业政策和许多方面直接过度地干预经济,比如国家规划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各地不管自己是否适合都一拥而上,造成各省区市产业结构趋同和产能过剩。
在增长冲动下,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还造成大量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负担过重。地方政府以资金平台公司为基点进行贷款,有些偿债能力差,一些贷款没有好的现金流支持,甚至没有抵押,这对地方银行形成压力。
而对于致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来说,政府之手也是当前转型的一大阻碍:尽管中央已经无数次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战略下,这一目标至今仍差距明显。
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将是此次改革的必经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