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2)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2)

核心提示:侨务公共外交是一柄双刃剑,将背景复杂、身份各异的海外华人华侨纳入侨务公共外交队伍,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外交问题。其中,既有大量侨民卷入外交事务后对原有侨务外交体制和机制的冲击,也有侨民被赋予外交职能后自行其是和四面出击的无政府状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又需要加强基层设计, 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构建官民并举、统筹协调的侨务公共外交体系。

 三、动因解释

侨务是一国政府联系和服务海外侨胞事务,并无外交功能,也没有被纳入新中国外交事务管辖的范围。然而,出于革命事业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海外华侨群体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充分肯定“海外华侨输财助战”, 明确提出“要求保护华侨利益, 扶助回国的华侨”,把广大华侨看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26]新中国成立后,侨务工作的重点在保护华侨利益,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维护祖国统一等问题上,侨务工作与外交工作是并行的,并没有把侨务外交放在重点位置上。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华人华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资源。邓小平强调“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要“鼓励华侨与住在国人民搞好关系,这是我国发展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重要一环。”[27]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侨务工作与外交工作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不仅面临着老侨问题,也产生了大量的新侨问题。适应此种形势变化,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华侨华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为侨务工作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战略内涵。[28]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则第一次把“海内外同胞关系”列为我国社会与政治领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一,[29]为侨务公共外交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2011 年10 月20 日,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强调拓展侨务公共外交,积极沟通中国与世界。[30]侨务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实现形式。

为什么步入21 世纪以来, 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侨务工作的外交职能, 强调大力加强侨务公共外交? 归结起来,主要受到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一)侨务全球化成为趋势,驱动侨务资源日益形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自我运转系统完善的专业化网络,具备了承担外交使命的客观基础

中国是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具有客观资源优势。据统计,到2008 年,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人数超过4 500 万,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甚至长期不被重视的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华人社区,有的聚居区甚至超过万人规模。[31]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海外留学、投资、创业甚至海外劳务输出的高潮,海外侨胞规模急剧上升,并在住在国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比如海外华商网络迅速发展, 以温州商会为代表的一大批华裔经济贸易中心在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相互呼应的网络,华商群体也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出国出境劳务、旅游人数数量也急剧攀升, 据统计,2012 年,全国出入境人员达到4.31 亿人次, 比上年度同比增长4.76%。[32]此外,在中国人走出去的浪潮中,华人华侨的经济角色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境外华人不仅仅从事贸易和投资, 而是投身于高科技研发, 成为创新经济中的骨干力量。随着卷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海外华人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也在大幅度提升,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利益集团, 一方面利用选票维护华人社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也积极投身政治事业, 成为各国政治舞台上影响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一个案例是2008 年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过程中,中国海外华人掀起了一场维护圣火传递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国软实力上升的重要支持力量。

同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深入,华文传媒成长很快,推动侨民群体与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华侨华人创办的包括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在内的中文媒体达1 000 多家,并呈大发展趋势;还出现许多国外新闻媒体主要靠转播CCTV4 或转载国内报纸新闻内容为生的现象。而侨民促进所在国与母国加强联系的例子数不胜数。[33]比如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关系素有胞波情谊之称。在缅甸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缅甸华人华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伯炎、徐四民等人与缅甸领导人瓮山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他们不仅在缅甸代表华人群体与政府沟通, 还牵线搭桥, 促进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加强两国的发展。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人较多的国家,在中马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李引桐、曾永森等人扮演重要角色,在促成中马建交中起到重要作用。[34]1988 年3 月,美国华人黄锦波创办了中美电视台,宣传中国文化,让美国人了解刚刚开放的中国,这也是美国第一个用英语报道中国的私人电视台。“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这个电视台了解中国的,北京的胡同,风筝,有希望的中国。这些都是用英语播出。”[35]华文媒体影响力的上升,有助于突破“西强我弱”的话语权劣势,对于提升中国外交影响力意义深远。

在侨务工作格局不断拓展的同时, 中国侨务管理机构也日益承担起了外交使命, 制度规范、组织体制和专业规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国务院侨办为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侨办是全国侨务工作的主管机构,包括秘书行政司、政策法规司、国内司、国外司(港澳台司)、宣传司、文化司、人事司及机关党委等八个职能司。自国务院侨办成立以来,适应侨务发展的需要,先后共进行了4 次机构改革。在1998 年的改革中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职责,即在中央对外方针指导下,制定对华侨宣传工作政策,开展对华侨宣传、文化交流及华文教育工作,联系华侨文化社团、华文学校,并支持其工作。[33]近年来,国侨办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依托亲情乡谊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举办了各种各样关于侨务公共外交的活动, 比如“ 文化中国” 系列活动、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学术研讨会、研讨班、“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等,不断做好华侨华人的工作,特别是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侨胞侨领的工作;开展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工作,举办好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活动,开展夏冬令营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华侨华人到中国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寻根问祖等,不断发展与华侨华人的联系与交往,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引导华侨华人社团加强团结,推动和谐侨社建设。可见,侨务资源的全球化拓展,使得侨务资源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资源,要求赋予其外交职能。

(二)外交社会化与民主化的趋势,使外交逐渐突破了由职业外交主管机构和职业外交官

开展外交的传统格局,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授权和委托非官方组织和公众承担外交使命传统上,外交是职业外交主管机构和职业外交官垄断的领域。然而,20 世纪中后期以来,外交出现一场“参与革命”,媒体、企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宗教等都纷纷被卷入外交事务之中。[36]不仅外交决策权出现了“碎片化”趋势,而且连外交执行也出现了“多轨外交”的趋势。[37]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市民外交”(citizen diplomacy)、“民间外交”(people-to-people diplomacy)、“转型外交”(transformation diplomacy)等,为公众参与外交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诚如科斯塔·康斯坦丁诺(Costa Constantinou)和詹姆斯·德代元(James Der Derian)所言,海外侨民外交本质上并非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外交, 而是一种可持续外交(SustainableDiplomacy),从一定程度上强调将一些非国家行为体纳入一国外交战略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38]外交社会化和民主化是一场世界潮流,是世界外交总问题的一部分。

在中国,从高层领导人到政府主管部门,也纷纷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对华人华侨的公共外交。外交部在2006 年5 月设立了领事保护处,2007 年8 月设立了领事保护中心,并颁布了《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国侨办也日益重视侨务公共外交,鼓励广大华侨华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同方式,增进中国与所在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在新颁布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 年)》中,侨务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国家统一,拓展和提升侨务公共外交,弘扬中华有优秀文化,培育壮大国际友好力量,以及依法依规维护侨益等。[39]为加强侨务工作的外交职能,2012 年,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被任命为国务院侨办副主任,2013 年3 月,中央任命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裘援平担任国务院侨办主任,让熟悉外交的资深外交领导干部负责侨务工作,充分表明中央对新时期侨务外交职能的重视。可见,侨务部门和外交部门的相互交流和功能重叠,使得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