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微访谈】陈少峰:纸质媒体和图书终将失去其产业价值?(2)

【独家微访谈】陈少峰:纸质媒体和图书终将失去其产业价值?(2)

核心提示:如果说,纸的发明导致了人类第一次媒介革命的话,那么互联网便是毫无争议的第二次。自诞生以来,互联网以其迅捷、互动、免费及“人人皆有麦克风”等特性,迅速将人们的眼球从传统的纸张上吸引过来。众人欢呼,以浩大之声势,夺走了纸媒的辉煌和利益。

ss美国代购 :向 @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如今新闻资源和数字终端这么普及,报纸会越来越不具有效性吗?如何促进人们重拾深度阅读呢?

答:深度阅读的人一定需要有心人;心静的人、自我陶冶的人或者追求智慧的人。

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对@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该怎么发展?交通不变和景点集聚性差,发展文化产业有前景吗?

答:经济发达的地方做文化产业;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做旅游;交通不便的找政府先投资。

 

举事立人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新闻周刊》没了,连报刊亭都办不下去了,纸媒似乎进入寒冬,貌似濒入绝境。但看看各种快餐文化、感官狂欢以及信仰缺失、价值分裂诸多乱象以及政府为阅读立法、重拾国学汉字,所以谨慎表态:纸媒终会焕发二春。

答:靠政府的挽救到不了高考之后的第二天吧?每个人实施三天不碰手机不上网会怎样?

中华英雄20011 :向 @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事实胜于雄辩,文化用纸量不但没有递增,反而在下降,足以说明新媒介的优势,但纸质图书不会消亡,也会有它的市场,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多做些实质上的事情,只要生活,纸有未来吗?

答:网上还有视频、影像、电视、电影、游戏、微信;大概纸质的东西就剩下我等少数人认真看?

奇锅2012: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纸质媒体除了它本身的缺陷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当代人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会不会也影响到了它的发展。社区报会不会迎来下一个春天?

答:不同时代的人群都有不同的文化和表达交流、互动的工具。心思变了;个性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工具变了;影响很大很深远呢;感觉传统名著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日常阅读范围和视野(同学们都在注目着手机)。

极道鲜狮也是My盛Lady :向 @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我认为纸媒的质感是网络媒介永远没办法替代的。虽然说电子媒介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表现,但总觉得如果抛弃了传统的纸媒其实是另一种退化的表现。我是坚定的实体书支持者。知识是要捧着才有真实感。

答:也许很多方面会退化;也许是另外一种形态的人类向大自然的回归(原始人是不会书写的),也许是更简单?

风中昏月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老一辈人渐渐淡出,报纸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了,请问报纸这种纸质媒体是否早晚会退出历史舞台?

答:即使老一辈人不淡出看报(但他们的购物较少),商业价值也不大;3-35岁的人有商业价值;他们都跑到网上去了。

深苑梓童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其实从心底里还是比较希望看看报纸,读读书,没事的时候泡上一杯清茗,在窗前静静的看上一会儿书,但是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无法抽出时间,我们都是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有太多的数字媒体吸引着我们放弃了这份宁静。

答:很多人都跟我说很长时间没看书了;很多人因为微信工作有拖延症;很多人晚上在上网白天在刷微博——吃饭的时候大家也没有交流了:新的碎片化的文化交流和短频快的阅读方式。

眼观八方之天下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现在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人几乎很少了,夸张点说,可能很多人十几年都没有用过笔了,这就是网络时代造就的新时代文盲。为什么电脑,网络会控制今天的一切?我们还要书写能力吗?

答:据说书法要进教室了,小孩的时候多点书写能力的练习;长大一点或者教室之外就没机会书写了吧?

Free-u :向 @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作为一名传统纸媒的工作人员,纸媒的生存主要是靠广告,未来趋势不知道会如何?

答:阅读率下降,广告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娱乐手机和移动娱乐、社交的冲击下,读报的人群商业价值也在下降;报纸的商业价值也在下降——快跑吧;至少到网上或者收购新媒体企业。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