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介迅速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学习工作的日常习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成为人们除了睡觉时间几乎不离手的“必需品”。人们日益满足于信息的快速获取,看书、读报、去图书馆甚至一度成为小资青年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网络时代,你还会读书吗?报纸图书怎样才能吸引互联网时代的网民?首都专家微博群、宣讲家网站共同邀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做客微访谈,欢迎大家积极提问!
文明的进步使得纸张没落
纸,这轻便而廉价的书写之物,自中国人在汉朝将之发明出来,对人类文明传承与传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纸”,我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纸张的人类文明会是怎样一个图景,然而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终将抛去这曾经功勋卓著的功臣。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互联网。
如果说,纸的发明导致了人类第一次媒介革命的话,那么互联网便是毫无争议的第二次。自诞生以来,互联网以其迅捷、互动、免费及“人人皆有麦克风”等特性,迅速将人们的眼球从传统的纸张上吸引过来。众人欢呼,以浩大之声势,夺走了纸媒的辉煌和利益。“纸媒将死”,这一观点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没有异议,而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于2012年12月停止发行纸质版,完全数字化,则将之摆在了所有纸媒从业者及读者面前。
作为一个产业的价值,纸质媒体和图书注定都会失去,但是其保留和收藏的价值仍然存在。就像目前,有一部分人依然从阅读习惯上选择传统的纸质书,更有年龄偏大一些的人群,几乎不接触电子阅读。陈少峰教授就表明,“自己是个纸质的读者,平均每天读三份以上的报纸,一周四本杂志,以及若干本书”。但作为文明发展的大势,纸媒被网络的这种取代难以躲避。
大势不可避免,伤怀亦不可避免,但时间往前走,我们也只能往前看。
访谈精选:
鸡爱上老鼠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请问陈教授,传统媒体该如何转型,才能在新形势下长久生存下去?
答:我要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是个纸质的读者,电子阅读几乎没有——只有研究和观察。我自己平均每天读三份以上的报纸,一周四本杂志,以及若干本书。我发现纸质媒体受到电子阅读冲击、上网娱乐冲击,没有纸质书阅读习惯的冲击以及消费者年龄变大购买力下降的冲击。
没有看到过的自己 :向@北京大学陈少峰 提问: 个人认为纸质书还有些电子书无法取代的优点,也许是有些怀旧情怀,不知道纸质书最后是否只会剩下收藏的价值?
答:我认为纸质媒体和图书都会失去产业价值,但是还有一些少量的保留和收藏价值——我最担心的是这一点。就图书来说,民营书店倒闭、阅读和购书减少的情况再持续,还有就是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把时间花在网上——现在波及到四十和五十岁的人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