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为有清水入梦来(2)

曹君:为有清水入梦来(2)

核心提示:毛乌素沙漠干涸的躯体之上,有一渠清水蜿蜒在沙海中。这条渠的名字叫“盐环定”,是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被当地老乡称作“生命大动脉”。渠水流经处,百里无人烟,只有散落在渠边的盐环定扬水12座泵站,日复一日与寂寞清苦为伴。自1990年与“盐环定”结缘,44岁的曹君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给了这弯渠水。在人迹罕至、信息闭塞的基层泵站工作久了,曹君显得拘谨、木讷,话不多,但零星的几句充满着对水利工作的热爱。

为了观察掌握沙丘的流动规律、风向变化,曹君走遍了泵站周边的大小山峁,经过数月的勘测选点,他初步规划在流沙集中的区域用麦草方格来固沙,然后在方格里种沙蒿、柠条、沙柳、花棒等植物。

在人迹罕至的沙漠里想寻找一粒种子都很困难,曹君带着职工到30多公里外的乡村买树苗、草籽。每次回家,他都要随身带一个袋子,仔细地将附近的草籽、花籽都收集起来,带回站上培育。

艰苦的环境下,栽棵树苗,风一刮连根都被吹走了。曹君带着大家反复在沙地里试验,风来了,用身体护住一株株绿色。沙漠下场雨不容易,每次下雨,别人都往房子里躲,六泵站的人却往沙漠里冲,“下了雨,苗子才好活。”风沙一起,鼻腔、耳洞里都灌进沙子,让人无法呼吸,每一次,曹君都是第一个迈进漫天的黄沙之中,与工友们植树种草。累极了,大家就把工作服蒙在头上,伴着风沙的呼啸,在渠边酣然入睡。

夜枕风声入眠,昼与荒漠为伴。寒来暑往,转眼10年。最早栽下的那一株白杨,已有碗口粗细。六泵站渠道两侧,形成了10公里长、100米宽的绿色飘带,彻底锁住了滚滚黄沙,保证了工程安全行水,每年仅渠道清沙一项就节约资金20多万元。

10月6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渠道两侧挺拔的白杨、成群的柠条、飘香的花棒排列整齐,呵护着一股渠水,血液一样流向远方……

·相关链接·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解决革命老区陕西定边、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同心、利通区、红寺堡及太阳山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一项生命工程。干渠总长123.8公里,1988年7月开工建设。1992年建成通水,已开发灌溉面积23.8万亩。目前,解决了三省区盐池、定边、环县等7个县区25万人、13.3万头家畜饮水困难,改变了受益地区群众“靠天吃饭,靠天喝水”的局面。

“老乡家水窖空的时候、农田旱的时候,他们流露出来的那种眼神,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神圣。管水的人就像干旱带的救星,老乡们认为只要我们去了,水就到了。”

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曹君,真正体会到水的价值是在工作后。“到了干旱带,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幸福。”

2009年10月,曹君调往九泵站工作,这个泵站直接面对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管道运行了近20年,有很多老化变形之处,曹君带着职工们徒步行走,一米一米检查,将每一个故障点用红漆圈出来,在一些严重的故障点用两个或者三个感叹号标注,24小时巡护。那段时间,十一泵站发生了爆管事故。曹君守着九泵站的管道隐患点,像守着一个个“炸药包”,险情随时可能发生。他将这些情况上报管理处,在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改造更换,保证了供水安全。

2003年春灌期间,泵站渡槽止水橡胶破裂喷水,水从几十米高的渠道喷涌下来,地面瞬间被冲出了一个巨大的坑,当时渠道水量大,又时值春灌高峰期,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渠道决口事故,影响全线正常上水。险情就是命令,曹君第一时间冲到现场,组织职工用纤维袋装上沙石扔下去堵,但很快就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情急之下,曹君让工友们用绳子绑住自己的腰,二话没说跳进冰冷的渠水中,先用身子堵住了漏水处,然后接过止水阀在水下摸索作业,终于堵住了漏水,排除了险情。春寒料峭,从近2米深的渠道中爬上来,曹君的手脚已经完全僵住了。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