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路线图”(2)

高考改革的“路线图”(2)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考试招生制度涉及千家万户,一直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高考改革的主要方面

《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表述是对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内容的具体化,实际上类似于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是针对目前招考合一的模式提出来的。现在基本上都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育考试院或招生办公室负责高考的实施,同时负责录取。高等学校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特别是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高校的任务大体上就是接收省级招考部门网上发来的考生档案。改革的目标是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录取,使招考相对分离。与此同时,还要有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

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招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便可以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因为有了全省统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审核录取基础,一些职业院校便可以采用注册入学或申请入学的办法,不必参加高考。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是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实现难度比较大的目标。多元录取是指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所谓综合评价,就是综合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表现来进行评价,以突破现在高考制度对学生评价完全依靠分数的局限。其实,中国的高校招生录取文件从来都强调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但实际上几乎完全是“以分取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之后,更是将分数的重要性推到极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如何达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制,还需逐步试行以看效果。

至于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更是这次高考改革引人注目的热点。对于外语科目考试社会化已有较多共识,而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还需在试点的基础上谨慎推进。因为减少高考科目不见得就能减轻想上高层次大学的考生的负担。日本的高考并非一锤定音,考生不仅要参加日本大学入试中心举办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还要参加各大学自行组织的考试。尽管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日本还是流行着“四上五落”的说法,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一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睡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四上五落”的说法后来也传到韩国。这是常模参照考试或选拔性考试的必然规律,因此对那些想考上一流大学的考生而言,减少高考科目并不能减轻学习负担,即使只考一科,也会努力到极限。而科目太少的话,为了保持考试的区分度,势必导致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不得不出偏题或怪题,否则无法区分、选拔优秀考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