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例子,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关系到初次进入市场的就业者的工资待遇情况。在中国,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或者城乡二元体制,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城市人均教育经费多,农村人均教育经费少。所以,农村义务教育校舍差、师资差、设备差,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农村的孩子读完初中以后不想升高中。他们说,升高中有什么用,反正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还不如现在就找工作,所以初中毕业就找工作。但是,农村孩子初中毕业找工作,能找到什么好工作?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者,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叫做二元劳动市场,从事低等劳动工作。这种情况,慢慢就会在中国社会上形成社会阶层固化,或者叫职业世袭制。举个例子说,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可能还是农民工,他没有其他技术,没有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不当农民工能当什么?这就影响到收入的初次分配了。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强调初次分配重要。产权问题重要,劳动市场上的双方力量要对等,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供求双方力量也要对等,再加上教育改革,这些都是能说明中国的初次分配重要的问题。当然,二次分配也重要。在中国目前的二次分配中,最重要的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表明,我们可以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的福利制度。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是:初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这个差距。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扩大了差距,因为城乡社会保障不一样,城市职工看病有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农民工看病能够办合作医疗的也要交一部分钱,有些连合作医疗都没办。这种情况要改。
6.关于福利刚性: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决定精神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我这里重点谈谈福利刚性。社会保障扩大了社会的福利,这是多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趋势所在。但福利多了,也就产生了福利刚性。福利刚性是指:福利可以增加,但不能减少,本来没有某项福利,也就算了;一旦有了,就不能取消,否则很小的问题都可能会变成大问题。在此方面,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二战时期,英国是个孤岛,被德国侵略者封锁了,食品很难运进去,食品供应不足,所以政府采取了配给制,连首相丘吉尔也跟大家一样,领一份配额。当时,英国人普遍感到,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吃不饱,营养不良情况严重。所以战争结束后,英国通过了一项福利措施,给在校的中学生上午上课期间提供一杯免费牛奶。这在英国整个福利政策里是很小的一项。到了1967年,已是二战结束20多年以后,英国的食品状况改善了,但是这个政策还在实行。于是有的官员说,这项措施可以取消。结果造成了全社会的不满,游行、请愿、抗议,干嘛取消这项福利?难道现在我们不应重视青少年吗?其结果是迫使政府改组,有关的大臣辞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