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方向,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不断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保证全国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前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制度活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文化最富于创造活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拆除制度的囚笼,让文化的骏马风入四蹄,驰骋八方;就是要让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持续迸发,就是要举全民之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培育适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使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模式下运行。
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重点和核心问题。活力来源于竞争。当前文化市场之所以活跃度不够,就是因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没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优化文化生产资料的配置,创新文化生产的投入机制,壮大文化企业产能,突出文化产品特色优势,增加文化品牌的附加值,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消费,构建文化生产和服务链条,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允许民间资本、小微企业进入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文化产品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造和培养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营造自由空间,增强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在35年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攻坚战,要切实解决文化体制长期积淀下来的制度性痼疾和发展性障碍,就必须打破壁垒和藩篱,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敢想敢干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集体创造和个人创造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增强文化改革发展活力,使一切文化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均等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赵明仁、肖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