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传到最后则演绎为:一台普通B超机+贾立群=贾立群牌B超。
不管人品还是业务,贾立群真正进入公众视野,还是源于2008年秋季发生的那起重大事件。
首先要追溯到这一年的春节——
2008年2月22日,正月十六,最后一班客机自黑龙江哈尔滨起飞。机上有一名来自牡丹江的命运多舛的3岁男孩:他先天只有一个肾脏,又多日未排一滴尿,牡丹江、哈尔滨三家大医院都做出了同样的诊断——“肾实质损害合并肾积水;急性肾衰竭”,同时患儿家长接到孩子“病危”的通知。
进京看病之举本有争议:既然已宣判“死刑”,父亲担心孩子客死他乡;母亲却坚持要来,就是死也要做最后的争取。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父亲抱着儿子来到机场。当时孩子几乎奄奄一息,父亲生怕人家不让登机,加之天气寒冷,他用被子把儿子捂得严严实实。
深夜,父子俩从首都机场乘出租直接来到北京儿童医院。
深夜,刚刚入睡的贾立群再一次被电话叫醒。
B超机旁,贾立群手持探头,沿着孩子唯一的输尿管向下移动,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种种可能的病因,再一一予以排除。就在这时,贾立群突然发现,输尿管里堆成柱状的砂砾样结石——无尿的根源找到了。贾立群明确告知患儿父亲:孩子肾脏没有病变,只是输尿管堵了太多结石,造成尿路完全堵塞,就像大坝截流一样,尿排不动了,导致孩子“无尿肾衰”;只要及时疏通尿路,肾衰即可治愈。
这位已经47岁的父亲没想到儿子能在北京捡回一条命,双腿一屈就要下跪,被贾立群一把搀住。没等走出B超室,这位父亲就给家乡打了平安电话,而远在北方家乡的亲人则一起向南三磕头……
检查结束治疗开始:先是腹膜透析,接着孩子被送进泌尿外科手术室。没有开刀,医生把膀胱镜插入输尿管,用导管振捣结石并疏通尿路,“哗”的一声,结石与积蓄已久的尿液俱下,孩子的肾积水、肾衰和全身中毒状况迅速缓解……
诊断正确,治疗及时,但贾立群却陷入沉思:此前夜间他也经常被叫来,但涉及肾结石的病例几乎没有。事实上这类泌尿系结石在婴幼儿中十分罕见,近来却骤然增多,原因究竟何在?莫非与饮食习惯有关?贾立群与临床医生详细询问了数十名同类患儿的喂养史,发现他们都吃同一牌子的奶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