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夜间急症患儿需要做B超检查,由于人员有限,贾立群就自觉承担起这个夜班工作。贾立群曾向医生同事承诺:只要自己人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这一承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践行20多年。20多年来贾立群从未报过一个夜班,从未索过一份报酬。如今科室扩充了,但贾立群心疼手下那些年轻同事:他们辛苦,他们家远,他们事多,他们孩子小……总之贾立群依旧独自承担着这个夜班,除非自己出差,从不轻易找别人代班。
这可不是一个象征性的夜班。贾立群常常被半夜叫醒,经常是一夜数次,刚一躺下电话便又来了。最多的一次,贾立群一夜竟被叫起来19次之多!1992年,医院破格给贾立群家装了电话,很多老医生至今记得782的分机号码。有了手机后,找贾立群更方便了,而贾立群偏偏还把电话铃声设成“医院来电话了”。为了及时赶到科室,贾立群把白大褂放在从家走到医院路上的车里,后来干脆就把一件白大褂放在家里。
其实贾立群的种种行为,不仅仅出于医德,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从内心里讲,他是一个总为别人着想的人。举几件与医疗毫无关系的例子,贾立群的性格为人和处事方式可见一斑——
大约在2010年夏天,护理部主任张琳琪换新车后操作不熟,在医院停车场倒车溜坡,撞了后面的车辆,车主正是贾立群。张琳琪到保险公司报险,保险公司要求现场照片。偌大的一个停车场,第二天很难找到原位。张琳琪对贾立群说了,贾立群一口答应。第二天早晨不到7点,张琳琪还堵在路上,就接到同事电话,说贾立群一直在停车场等她。她到达停车场,发现贾立群把车停好后,站在车前,为张琳琪占了预留的前方车位,以便保险公司过来拍照。张琳琪十分感动。这个感动可不是一般的客气说法,她确实由心而发。
还有一件事在医院几乎尽人皆知:贾立群还没住在医院宿舍时,早晨带1岁多的孩子来医院幼儿园,大冬天孩子脚上却只穿袜子没穿鞋,同事问他怎么回事,结果贾立群从书包里拿出鞋来——车上人多,怕孩子鞋上的脏土蹭到别人身上。
——这样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尚且如此的人,在医德方面还会有问题吗?
有一次,贾立群正在做B超检查,做着做着眼看床上的孩子不行了,贾立群连忙抱起患儿就往急救室跑。把孩子放在抢救床上,贾立群告诉医生:孩子严重血性腹水,需要马上抢救。此时患儿已经休克,急救后马上实施手术,打开腹腔一看,里面全是鲜血;原来是肠系膜血管破裂,裂口竟有1厘米长。主刀医生感慨:多亏贾立群把孩子及时抱来,再晚一会儿可能就没命了。这时贾立群才向家长解释,给患儿做B超时,原本怀疑孩子是腹水,但检查发现腹水浑浊,仔细一看竟是腹内出血,所以顾不得向家长说明情况,争分夺秒地送孩子来抢救。
自从贾立群成为一名B超医生,就有患儿家长给他各种形式的馈赠——为了加号,为了得到精心诊疗,更多的是为了感谢。
每逢年节,总有家长送来礼物,贾立群都尽量谢绝,有时实在推脱不掉,只能想方设法找机会补偿。有一次,一位家长带患儿复查时,特意带来一包自家炸的面食“咯吱盒”。面对如此盛情,贾立群无法拒绝,但马上打电话让妻子买了一个生日蛋糕送还——那天刚好是患儿7岁生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