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放权改革提升公办学校的活力
中小学出现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现象,是由于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是“教育局办学”而非“教育家办学”。如何焕发公办学校的活力、改善品质、办出特色、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世界各国公办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为此,欧美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进行的学校改革,可以作为借鉴。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自由学校、中国香港的直资学校,其基本模式大致相同,即在不改变学校公办性质的情况下,将学校交由一些团体、企业或具有教育理想的个人管理,地方教育部门与之签定合同,按照合同评估和检查其办学质量,到期后达到要求的续约,不符合要求的停止执行,收回学校。特许学校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费,但在教师聘用、经费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很高的自治权。另一类改革是实行“校本管理”,将教育决策权从州和县转移到学校,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负责预算、人事和课程安排,通过教师、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为儿童创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开展的主要是新课程改革。当前,可能需要一场深刻的转变:从课程改革深化为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因为学校是最基本的办学载体,学校没有活力,教育改革就难以真正落实。中国具有全社会重教兴学的传统,今天也有许多教师、家长、社会组织、培训机构具有强烈的办学热情和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委托管理的改革,将一部分中小学交由他们管理,将会有效地转化薄弱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增加教育服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再现历史上教育家辈出的生机。可以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通过试点,启动这一改革。
宽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网络公开课、大规模在线教育、自主学习等社会化学习方式,正在深刻改变学校教育的面貌。部分高学历家长不满学校的应试教育,开展“在家上学”等自主教育的探索,也是世界各国具有共性的教育现象。在我国,这种“在家上学”往往发展为几个家长联合自助的微型学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家长自助的微型幼儿园、看护点等也层出不穷。
如果囿于已有的制度规定,这种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教育形式可能于法无据;但是,如果具有面向未来的视野,对民间的教育生长采取宽容和扶持的态度,就可能有不同的结果。研究表明,真正意义的教育创新往往发生在非主流的教育边缘——想一想网络公开课、“慕课”是怎样发生的吧。这是因为政府举办的正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规范性、统一性,它只能做对的事而不能犯错。在网络社会和学习化时代,面对自主性学习、社会化学习等大量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时,政府应当如何作为呢?也许,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这样两件事:一是营造允许创新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使得制度具有能够适时地吸纳、转化社会创新成果的弹性和灵活性。当然,这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探索和学习的。(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