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者谈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宣传工作者谈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原标题:打牢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根基理论

编者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打牢根基、夯实基础,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本期约请了几位理论宣传工作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发声

◎ 杨清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话语权由领导权、管理权所决定,同时对领导权、管理权具有反作用,在当前,要特别重视对话语权的掌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要通过主动发声,影响社会思想舆论,掌控意识形态的走向,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强话语底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意识形态本身来看,尽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为复杂,但主流舆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些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掌握话语权的信心和底气。因此,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发声,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正视话语困局。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清醒地看到,仍有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话语权的掌握,需要我们进行纠正。

一是应正确运用源头性的话语文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在文献、考据、史料方面的系统性较好,但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出现了“各取所需”现象,有人把经典作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所谓的比较研究,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把“不一样”的说成“不一致”,把“不一致”的说成“互相矛盾”,影响了理论的严谨性和一以贯之的科学性,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

二是应正确对待转型期的话语体系问题。我国经济社会正在深刻转型,但在理论思维及其话语体系中,占指导地位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认清这一点,势必影响到对意识形态“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的现状把握,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在一些场合“投鼠忌器”,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情况。

三是应正确对待工作上的话语转化问题。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外化为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内化为思想认同及行为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要求脚踏实地,有时却成为“不作为”的“借口”;社会主义本质论,本强调坚定理想、分步实施,有时却成为“急性病”的“理由”;关于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理论,本提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时却成为“高承诺”的“依据”。此外,还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与宣传舆论之间“魂”与“体”分离,与政治理论教材体系、国民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传播体系脱节等现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