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者谈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3)

宣传工作者谈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3)

一是强化基层讲堂阵地,推动理论宣传由“临时下基层”向“常驻基层”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讲堂20000多所,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社区、村)五级多关联、相配套、广覆盖的讲堂体系,使党的理论政策宣传阵地直接延伸到农村、牧区、机关、学校、企业,乃至家庭,实现了党的理论宣讲阵地广覆盖。

二是壮大基层宣讲队伍,推动理论宣传由“单兵作战”向“集团军作战”转变。在充分发挥党校、讲师团专职理论骨干作用的同时,通过统一选聘、分级组建,大力发展兼职宣讲员、宣讲志愿者和业余联合宣讲团,层层建立讲师库。全区构建了以优秀宣讲员为核心,吸收各类专家、领导、“五老人员”、大学生、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艺人才参加宣讲,建立了一支稳定而庞大的常下基层和常驻基层的宣讲团队。

三是丰富基层讲堂内容,推动理论宣传由“单纯讲授”向“综合服务”转变。始终坚持先进引领与按需择学相结合,将党的理论政策和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宣传普及贯彻始终。突出主题性,编写了《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解读》、《基层大讲堂建设丛书》等通俗读物。在全区广泛开展优秀教材、优秀讲稿征集评选工作,着力改善基层缺少学习资源的状况。根据群众需求拓展宣讲内容,把理论武装与解决基层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基层大讲堂成为武装群众、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理论宣讲由“单一灌输”向“互动参与”转变。针对不同受众实际,搭建了综合讲堂、特色讲堂、网络讲堂等多种载体,通过分众化、具象化、互动化的宣讲,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全区普遍推广了“双休日干部讲堂”、 “党员中心户讲堂”、“流动讲堂”、“田间讲堂”、“集市讲堂”、“五点半课堂”、“务工人员讲堂”等特色讲堂,搭建空中讲堂、金喇叭讲堂、网络讲堂、电视讲堂,并将各种宣讲方式综合运用在不同主题宣讲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增强覆盖面和群众参与度。

五是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理论宣讲工作由“部门为阵”向“合力共建”转变。围绕“广覆盖、促规范、增实效”的目标,层层建立基层讲堂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领导、宣传部门主抓、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力共建机制。大力实施示范讲堂建设工程,建立落实了包括宣讲员聘任、集体备课、互动宣讲、档案记录等14项管理制度和考评细则,坚持不懈地进行典型宣传、经验交流、观摩指导、表彰激励,形成了常态化推动宣讲工作的组织机制。

基层大讲堂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青睐,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被誉为继乌兰牧骑之后内蒙古创造的又一个理论宣传品牌。基层大讲堂创新实践启示我们:

掌控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必须夯实基础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稳定坚强的宣传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会失去支撑。因而必须从加强基础阵地入手,大力推进理论宣传工作重心下移。

掌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大众参与是理论大众化的前提,大众认可是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大众化,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更加突出大众参与,实现灌输与参与的有机结合,把大众参与和大众认可作为检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