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摘要: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的问题。其中,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大众化特质,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有三个基本层次并呈现出不同情况,折射出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把握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党转换思维、更新思路,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新内涵与新意义,系统阐明并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任务、要求、途径、方式等,才真正架起了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性;现实性;实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品质

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无法绕过的前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能够大众化的特质,是否包含能够大众化的因子,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大众化的可能性。

应当讲,任何有建树有作为的思想理论,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都是能够大众化的,都是可以提出大众化的要求和谈论大众化的议题的。原因就在于思想理论在创立形成和发挥自身作用过程中,都具有群体性特征,都以特定群体为经验依赖、认识源泉和实践基础。凡是有建树有作为的思想理论,都不是主体创立者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单靠冥思苦想和放飞思维能够实现的。创立者主体必须走出书斋,走入生活,走进实践,在敏锐把握历史与现实、参与当下社会生活和实践进程中,抓住实践本质,提炼实践经验,揭示实践规律,方可超越于常人,构架起指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系统完备的概念判断推理搭建而成的思想理论体系。而这样一个过程,除了主体创立者及其应有的素养、思维、能力之外,尤为需要并不可缺少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忙忙碌碌、不停奔走的大众百姓,是提供了丰富生活内容和具体实践经验的承载者与参与者。正是有了大众百姓的承载与参与,有了众多参与者和实践者的生活经验积累,才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赖以源出的思想矿藏。这意味着,不管思想理论的创立者是否自觉、是否主动,他的思维成果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融入了大众的种种印记,必然带有“大众”色彩和“大众”特征。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种有建树有作为的思想理论,不是在创立形成之后就万事大吉、束之高阁了的,更重要的是运用于对现实发展、对社会实践的有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思想理论创立者的努力是徒劳的、难有成效的。这种思想理论必须走向它赖以存续并发挥作用的那个群体,走进那些参与并推动实践前行的主体承载者之中,让实践主体或实践承载者掌握这种思想理论,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实践、指导行为、改造客观对象的伟大力量。恩格斯在讲到向工人宣传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时,曾指出英、法等国工人运动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一切理论的漠视或在理论上发生混乱和动摇,而德国工人运动之所以处于有利地位,其一大“优越之处”就是,“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在恩格斯看来,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正是德国工人阶级利用自己的优势,以罕见的理解力,使德国工人运动“强大有力和不可战胜”[1]。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也特别指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2]。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依靠大众、依托实践、依赖芸芸众生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