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4)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二、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品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了能够大众化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用以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与生活,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愿意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可和信赖马克思主义,亦即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亦如马克思说过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9]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和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关键。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实现大众化;假若人民群众根本就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难以走进人民群众之中。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是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必须让人民群众接受,为此必须强力推进、硬性灌输。按这种观点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结果恐怕不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会徒劳无益,由此也会严重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想当然,不能凭主观意愿,也不能一厢情愿。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有两个紧密联系又浑然一体的走向或环节: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去“化”大众,即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去武装大众头脑;一是大众去“化”马克思主义,即大众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实践与生活。这两种“化”的主体和对象不同,前一“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化”的对象是大众;后一“化”的主体是大众,“化”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这两“化”是同一个过程,二者的区别只在理论上,实际的情况则是不可分割。如果只考虑用马克思主义去“化”大众,把大众放在客体、对象的位置上,尚可一厢情愿地去推动;而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不考虑作为主体的大众的愿意与感受,是万万不可的。进一步看,如果只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环节,而缺少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虎头蛇尾,而且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呢?从总体上说,从理论上说,从应然角度说,是需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完整阐发了社会生活及其内在运行轨迹,真切关注“现实的人”的发展及其本质实现,始终为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号呐喊,为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竭尽所能。这样的科学理论,实现了人类思维认识的科学变革,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契合人们平等公正的发展愿望,既为历史上最为进步的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崭新社会所需要,也为始终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广大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及各行各业劳动者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所需要。这种需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民大众利益的密切关注,源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源于马克思主义富有深厚的“大众情结”,源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洋溢着的浓郁的阶级感情和大众感情。这种需要,也呼应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即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历史活动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由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使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