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3)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特征和大众化品质,概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站在大众立场、持有大众情怀、推崇大众力量、重视大众实践、维护大众利益、关怀大众未来。马克思主义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揭露资本主义罪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但同时,马克思主义服务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伟大事业,又是以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是以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必然性为前提的。这就把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纳入到同一个方向,把体现阶级利益的价值追求与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前进的真理要求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3]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不同,它的任务不是维护现存制度,而是朝向新的理想;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消灭私有制;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彻底消灭阶级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由此也决定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既代表了无产阶级这一有史以来最进步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这个道理今天看来并不深奥,但在漫长历史时期以至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由于神学主义、唯心主义的长期统治,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却不能真正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任何改造世界的运动只存在于某个上帝特选的人的头脑中,世界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把全部智慧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占有的头脑。”[6]在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级社会,人民群众被视为压榨对象,被视为社会底层,甚至不被作为人来看待;资产阶级虽然强调“天赋人权”理论而有些许进步,但统治者仍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且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普通人民群众在资本和大机器的压榨下,只能过着贫困、痛苦、屈辱的生活。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发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就创造了历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列宁认为: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只有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能够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的力量”。[7]毛泽东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这些精辟论述,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品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