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5)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从人民群众角度,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具体分析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从作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看,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确定的、毋庸置疑的。因创造了维系社会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生活内容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文化产品和精神财富的深厚基础,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成为历史和社会的决定力量。作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这种伟大贡献和历史作用,贯穿于人类全部历史之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过,人民群众对自己这一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一个由不清晰到清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当人民群众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自觉主动地去创造历史时,其作用的发挥、实现社会变革的程度就将是广泛、深刻、剧烈的。而要达到对自己历史地位的清晰认识和自觉作为,人民群众需要观念启蒙、理念提升和理论指导;而能够让人民群众实现这一认识转化和跃升的,只有那种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并予以充分尊重、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伟大思想。迄今为止,这样的伟大思想,只有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的地位才昭然天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才得以充分重视和发挥。这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中,就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中,可以得到最有力的印证。就此而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迫切的,是必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需要,不仅是认识上的,用以武装思想和提升思维;更是实践中的,用以指导行动和推进实践。只不过,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迫切需要,通常不是通过每一个个体展示出来,往往是通过其中的“先知先觉”者、通过其中的部分代言人得以呈现。这正如中国人民渴求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是通过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一样,我国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通过其中的先进分子及其政治团体去寻求、去坚持发展、去创造性地运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巨大力量。

其二,从理想指引、信念信仰坚守、精神世界支撑角度看,人民群众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但在成效及认识上存有不少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理想、信念和信仰,一个人也是如此。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主宰人的心灵世界,制约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既是真理性认识,又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理论表达,能够赋予人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信念力量。毛泽东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0]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1]江泽民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12]这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和信仰,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作为国家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是稳固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即便在当前社会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受到一些冲击或影响,党内极少一部分人已经丧失或淡化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但终归邪不压正、无碍大局。再一个层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理依赖。在这方面,从一些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13],马克思主义依然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统领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有较高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主流价值地位真心接受,对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满怀期待。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实际成效差强人意的问题,也有说信不一、言行有别的问题,甚至有被其他内容取代的问题。比如,信奉宗教的民众有增多趋势,封建迷信还大有市场,金钱权力崇拜越加盛行,物质享乐主义为人津津乐道。加上多元社会思潮的消解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式僵化等,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信仰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树立和巩固,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提出了严峻挑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