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6)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其三,从行为指导、关系调适、介入生活发挥作用角度看,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关系相对疏散,且民众意识不够清晰、意愿尚欠明确。这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应当与民众生活产生联系,人民群众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能够介入民众日常生活,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互不搭界,互无联系,两股劲,两张皮。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介入日常生活的需要,希望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调适各种人际关系,这并非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非是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而恰恰是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面貌。马克思主义认为,德国哲学看不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能“在天空飞翔”,而马克思主义则“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4]。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不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15],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以吃喝住穿等为基本内容的日常生活。如此来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外在于大众生活,而是与大众生活能够发生直接联系的,这也正是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缘由。作为大众生存发展、休养生息的基本寓所,日常生活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场域。但实际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过于理性、崇高、神圣的外在表现,使它远离了大众日常生活;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没有走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人民群众也很难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在这方面,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关系,显得相对疏散,而且民众的需求意识也不够清晰,更难说强烈。这固然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过于生硬、思想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照内容不够丰富有关,但假若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不仅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情怀,也会失去马克思主义引领大众日常生活的话语权,甚至必然严重阻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赋予新内涵与新意义

如何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问题,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在解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法绕过的前提性问题时,遇到的更深一层次的无法绕过的问题。

无法绕过,我们就必须直面并认真对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入口,是明晰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是在什么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然后再根据其产生背景和条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办法和途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一再言说的要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至今还是专注于原初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即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阐发的、最初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却在当下情况来谈论大众化问题,这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差距,要把二者有效地联结联系起来,必然会遇到更多一些的情况需要分析,需要更为细致的思路去理清。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个时代,着力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主要是一种宏观战略思维。况且,在那个时候,在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逐渐暴露、革命因素和革命力量逐步积累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科学理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实践提供思想指南。这样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容不得马克思、恩格斯过多地去关注思想理论的大众化问题,尽管马克思也强调理论要“彻底”、要“说服人”、要“掌握群众”等[16];容不得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专注于增添大众化内容,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吻合的、一致的。显然,我们在这方面不能苛求马克思、恩格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