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2)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这样来论证思想理论的大众化,由以说明思想理论能够大众化,尽管有一定根据,却又是很不够的。实际上,以上所论,仅仅说明了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思想理论创立者与社会实践主体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紧密相联,仅仅说明了在这种不可分割和紧密相联里面,包含着思想理论大众化的因子与因素,包含着思想理论能够大众化的可能性及其条件。而能不能由以放大或推广,进而肯定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大众化的、都具有大众化这样一种优良品质呢?显然不能。这种在一定意义上言说的大众化因子、在一定程度中存在的大众化因素,这种依靠逻辑论证获得的思想理论能够大众化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与思想理论具有的真正的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品质还相去甚远。比如,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级的思想理论,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同样是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又有反映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群体和不同派别利益的思想理论,可谓千差万别,种类繁多。而不管是反映哪个发展阶段上哪个群体和派别利益的思想理论,不管其影响大小、是否主流,都是对本阶级或本群体、本派别“大众”利益的诉求和维护,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某一部分人的支持并由以形成一定范围的大众化基础。假若由此认定这些思想理论都是大众化的思想理论、都具有大众化的品质与风格,就不仅使“大众化”泛化、失却其意义,更为严重的是会淹没大众化理论品质的积极意义和正面评价,使给予思想理论褒义的大众化评判转化为一个中性规范甚或贬义定性。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在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中,既有合乎历史发展要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内容,亦如像他们自身处于进步上升时期那样;也有阻碍历史发展、背离社会进步的思想糟粕,特别是当这个阶级走向没落、处于衰亡、进入挣扎之际。当着新的社会因素大量增长、历史车轮已向新社会门槛接近之时,以维护旧社会旧制度为己任的思想理论,尽管仍有本阶级某一部分人的信守和坚持,但这种思想理论肯定已经失却了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到这时,其大众化色彩已经淡化,甚至可以说“大众性”已荡然无存。

到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两个层面的“大众性”或“大众化”问题。一是在一定范围得到某一群体的认可和支持的“大众性”或“大众化”,一是除在一定范围得到某一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外,更在全社会获得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大众性”或“大众化”。前一种“大众性”或“大众化”,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表层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幻的、虚假的,说到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或“大众化”;后一种“大众性”或“大众化”,才是内在的、深层的、由表及里的,是真实的、真正的“大众性”或“大众化”。两相比较,前者可谓“群体性”或“群体化”,后者方为“大众性”或“大众化”。这里,实际上触及了“大众性”或“大众化”思想理论的本质和核心,即不局限于本阶级本集团的特殊群体,而反映和体现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与利益诉求,真正得到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称赞与积极响应。只有这样的思想理论,才称得上是大众性的思想理论,才称得上是大众化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大众性特征、赋予大众化品质的思想理论,其中的关键在于:它把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把裹挟阶级利益的价值追求与历史发展的客观目标辩证结合,把带有主体特征的合目的性要求与立足客观发展方向的合规律性进程高度凝结。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既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又契合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既追求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目标,又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并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达到了阶级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价值原则与真理要求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哲学思维和社会发展理论的伟大变革,使得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绚丽多彩、无比丰富的思想理论之林中的制高点上,历经160多年的高歌猛进与磨难坎坷而魅力不减、影响不衰。究其根本原因,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和真理力量的作用,又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特征和大众化品质的支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