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架设起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
正是充分认识到泛泛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弊端,同时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从当前实践和事业发展出发,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适时而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而问题的提出就包含着对问题的解决。在看似不易解决好的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问题上,由于我们党转换思维、更新思路,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内容、重点、任务、要求、方法、途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新的内涵与新的意义,迅即在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打开了通道。
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和指导;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和享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的同时,自然会由衷地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赖、对改革开放的支持,进而确立起坚守不移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追求;人民群众在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明了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的过程中,看到了未来希望和光明前途,由此会增强干好工作、投身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民群众在看到自己的关切和利益被关注和重视、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没有被回避和漠视、民生改善步伐加快时,就体会到了科学理论的魅力,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非凡价值;人民群众在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的同时,真切地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体验到科学理论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价值指向,就不会对马克思主义敬而远之,不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己无关。当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精神支撑时,当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功能与意义时,当人民群众体会到科学理论的行为指导、关系调适、介入生活的作用时,当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拉近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距离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再只是外在的灌输,而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不再只是执政党的独家宣传,而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响应。
当然,这样说,不免带有诸多理想色彩,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实事求是地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远未达到这种境况,我们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去做,还需要拿出十足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去除一切思想上和工作中的障碍,进一步架设好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着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和实施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实、加大气力、加大力度。否则,不仅难以达到理想境界,甚至还会徘徊不前,搞不好还有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除了主要在实践上努力之外,在观念上、认识上也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我们立足于新世纪以来、十七大之后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决不可漠视此前大众化的历程,更不可割裂与此前大众化进程的联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