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13)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十七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时间不长,但却不同寻常、不同凡响。尽管它只是我们党90多年大众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地位独特、意义非凡。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为起始,去讨论和解决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既无削弱或否定此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及成就之意,亦无抬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地位甚至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弊;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不可把它淹没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不可把这一时期视为一般化的普通阶段,务必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而且唯有立足于这一时期,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有效转化。这种意义,无论如何,都不可低估。

其三,当前正在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非凡成绩又有多方面不足,同时还面对着十分艰巨的困难和挑战。

自觉、主动、有规划、有协调、规模大、声势足,加上执政党主导,人民群众参与广泛,使得新世纪以来、十七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今方兴未艾、蔚为大观。继上世纪末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之后,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员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大规模的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四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和普及化。2004年中央提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启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把真情实感渗透到理论和政策的宣传阐释之中,做到情理交融;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安危冷暖,真实反映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着力解决好群众所关心的各方面问题。这样一些方面的努力,既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起点上起好头、开好步、稳扎稳打,又预示着这新一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朝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成就是可喜的,但并非没有不足,并非不存在问题。我们党通过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新内涵与新意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限于理论上、观念中,主要的还是在实践中、在操作中,需要在实践中、在操作中下工夫。要使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用以指导实践、校正行为、调适关系、引领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这些要做的工作,既包括正面教育、观念引导,更包括实践证明、绩效说服。只有通过持续不断、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够克服单纯思想教育“作用减弱”、单一理论宣传“功能淡化”的弊端,凝聚起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对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对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执政党的执政成就和执政前途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凝聚起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持久信心和坚守信念。这是一方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