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们还面对许多新的困难、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丰富,带来了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这固然能够给予人们更多的思想文化优劣的比较,却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导地位带来了新的影响甚或新的挑战。人民群众面对的选择增多,受到的思想文化影响由单一走向丰富,会直接冲击着他们的信念、心理与精神。二是国际范围内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对我们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新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传播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增强我们的思想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胡锦涛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34]三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负面影响。海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即时事件的公开发布,直接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又真假难辨,舆论管控难度加大,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诸多新情况。四是近年来一些腐朽观念沉渣泛起,社会诚信缺失,宗教势力扩大,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群中受到热捧,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与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新的威胁。
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不懈推进、发扬光大,既要解决好可能问题(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可能大众化),又要解决好需要问题(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既要解决好理论认识问题(包括重视程度、战略规划、目标设计、精神状态等),又要解决好实践操作问题(包括社会动员、队伍建设、体制运转、途径措施等)。在这个由马克思主义武装教育大众、大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统一过程中,有一系列转化、提升、跃迁的过程,有诸多个接纳、渗透、放大的环节,既要外在呈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又要内化于心,使人具有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丰富发展之中;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进程。只要架设起了马克思主义通往人民群众的桥梁,打开了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挥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对此,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并不懈努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636页。
[2]《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页。
[3]《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4][9][15][16][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第11页,第93页,第9页,第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0页。
[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7页。
[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0][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11][23][25][3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第382页,第272页,第314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