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7)

——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问题、解决方式等

其二,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讲的要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存在于文本、思维和理念中的马克思主义,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是以理论形态呈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问题上,单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存在、理念呈现和逻辑构架出发,去打通与嫁接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广大民众更多关注的,是思想理论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客观上是否满足和实现了自身的利益,至于思想理论本身是对是错,是否科学并具有真理性,广大民众是无从评判也没有兴趣去评判的,说到底还是通过实践和实践效果来评判、来衡量。这意味着,人民大众是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内在需要,不在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多么厚重、理念多么先进、逻辑多么严谨,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能否给他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他们能否切身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实在价值。假若只限于文本、思维和理念,只把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呈现于大众面前,而不涉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及其实践成果,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就会缺乏直接感受。

其三,我们所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在一般意义上、普遍意义上讲的,未能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未能联系具体实际和具体问题,这样泛泛谈论是有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8]。离开了具体情况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否可能以及人民群众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既无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伤害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伤害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矛盾中的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人民群众以日常生活为关注重点,以具体的衣食住行和民生权利、文化权益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为评价、选择指向,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当下的发生、实证的现存、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而对空谈说教、虚存承诺总缺乏应有的兴趣。凡事他要联系自身来看待,凡物他要依据自身所需来取舍。即便对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真理认识和科学理论,在人民群众看来与自己也是有距离的,假如我们再只是泛泛谈论,不能触及实际地孤芳自赏,那就更难打动人民群众的内心和情感。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内在需要程度的降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予以理想指引、信念信仰坚守、精神世界支撑作用的减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给予行为指导、关系调适、介入生活发挥作用之功能的淡化。显然,在这样一种思维图式和关系格局中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是渐行渐近,而很可能是渐行渐远。这非但不是我们提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希望的,恰恰是我们应当着力避免的。

问题摆出来了,原因也找到了,剩下的就是怎么解决了。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易解决,更非纸上谈兵能够收效的,但也可能愈是这样不易解决的问题,愈是简便易做,愈是轻而易举,这里的关键是要转换一下思维、更新一下思路。若是老在已有的问题上打转转、兜圈子,我们恐怕难以找到出路、难以走出问题的泥潭。实际上,以上所列问题,并非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时忽略了的,也并非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之后才发生的。恰恰相反,我们正是比较充分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针对这些问题、致力于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而在针对问题并力图解决问题方面,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转换思维、更新思路,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客观准确地明晰任务与要求,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新的内涵与新的意义。这从如下几点,足可得到说明和印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