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瘦身”,遏制权力、金钱渗透
高考能否保住过程公平底线是社会对改革较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频现报端的高考腐败案件令高考制度遭遇信任危机。其中,乱加分现象尤为突出。2014年,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一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我国实施高考加分制度始于1950年,这一旨在弥补高考分数单一录取标准不足、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逐渐被异化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通道。在一些省市,加分规定竟与招商引资、引才挂钩,造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
2010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高考加分“新政”,要求各地从削减加分项目、下调加分分值、限制加分使用等方面做出全面调整,2014年起实施。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全国各省份最近公布的加分新政策“瘦身”力度普遍较大,其中,以往加分乱象“重灾区”的体育加分项目被要求不超过10项,优秀学生等鼓励性加分因其评价主观性强而被降低分值或取消加分。
“瘦身”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享受加分人数的减少,对“裸考”生无疑是好消息。在四川,此前可以享受加10分的“省三好”、“省优干”项目被砍掉,这一变化将使每年1000多名考生不再享受加分照顾。
加分新政出台后,一些家长仍担心新规难以遏制权力、金钱向高考加分渗透。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公平焦虑,必须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对一些违规加分现象、造假行为,如果司法部门能积极介入调查、予以严惩,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让相关人士看到违规的高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应适当赋予高校自主权,比如对地方教育部门认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认可。如果考生的特长不是学校或专业需求的,可以不考虑其特长。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将有利于挤掉其中的“水分”。
未来高考:招考分离,多元选择
教育界人士认为,无论是高考加分“瘦身”,还是考试科目分值调整、录取方式的改革,对高考改革而言,不过是局部的修补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疗。如果不能改变评价和录取制度,改革有可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
在许多一线教师看来,中国高考改革已陷入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走钢丝的“渐进式”困局。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高考“指挥棒”,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素质教育要求格格不入。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现状下,升学率、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高中学校办学的核心指标,“戴着镣铐跳舞”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推行中困难重重。
“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招考相对分离,是破解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熊丙奇说,高考制度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造成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考试成了指挥棒。招考分离模式可以使中学摆脱指挥棒,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也能让基础教育办出个性和特色。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高考改革要体现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要有多样化的选择权;二是以大学为本,大学要有自主选拔权。打破大学按照高考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招考“双选模式”,即考生可以选择大学、大学也可以选拔考生。
据悉,由教育部制定的“2020年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方案预计在12月份公布。虽然改革方案从公布到实施尚需一定周期,但可以肯定的是,被社会诟病多年的“一考定终身”制将被打破,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福音。此外,取消文理分科,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者 吴晓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