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被离岗”成了合法的“吃空饷”(5)

【案例】“被离岗”成了合法的“吃空饷”(5)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参加民主生活会,为学习贯彻习近平的讲话精神,河北省将“吃空饷”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予以关注。

9月3日河北全省召开“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专项治理工作自9月至12月在该省开展。

据一名“提前离岗”的干部介绍,因为河北省最近严查“吃空饷”,黄骅工商局一些多年不到单位上班的人都在这个风头上回来上班了。

该干部透露,黄骅市部分部门曾粗略统计在编不在岗的人数,虽然只是部分部门,但已超过1000人。

比较严重的黄骅环保局、畜牧局等都有超过百名在职不在岗的情况。而在此次河北省“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中,黄骅市上报了3个人。

河北黄骅回应62名官员提前离岗:未涨工资没吃空饷

12月2日下午,黄骅市委对此作出说明,称不存在提工资、提前离岗和吃空饷问题,相关干部仍在编在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赵恩亭、尹凤刚、刘印荣、黄平寨几位被重新安置了岗位外,其他大都赋闲在家。而一些离职干部对记者明确表示,黄骅市委的要求是与工作单位脱钩,提三级工资也是当时市委的许诺。  

“提前离岗一刀切”暴露管理弊端

在未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一刀切”地强令干部“全部提前离岗”,这种做法无疑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首先,从公务员管理角度,这既不符合法定的公务员退休程序,也涉嫌侵犯公务员法定职业权利,如据《公务员法》,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其二,从干部选拔任用角度,简单按年龄一刀切地“提前离岗”,也明显曲解、违背了党的干部政策,势必会造成干部资源的浪费。为此,中组部此前曾明确强调,“要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其三,从“政府精简、打造简朴政府”角度,通过“提前离岗”人为制造大量干部“吃空饷”,不仅会大大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糜费公帑、加重纳税人负担,也会带来领导干部数量的不断膨胀。因为所谓“提前离岗”,在很大程度上实质就是为了“给下面的人腾出位置,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干部待遇”。

可尽管如此,又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类似河北黄骅这样的干部“提前离岗”,其实并不是什么罕见做法,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正像有学者指出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机构改革以来,许多县一级党委和政府皆遵循一不成文的规则:科级干部满53岁则须让位退居二线”。

明明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干部“提前离岗”何以仍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不成文的规则”?这背后究竟暴露了什么?如果站在普通职工立场上,仅从“养老退休待遇”角度看,这当然再次非常直观地暴露见证了“养老双轨制”下,国家公职人员与普遍职工之间一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巨大养老退休待遇反差,与时下一直引发公众热议的“延迟退休”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逼仄的对比。

但如果回到公务员职业本身进一步深入考察,又会发现,干部“提前离岗”现象的普遍存在,实际上也暴露了现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中的许多深层次弊端。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公务员职业评价激励机制,过于单一依赖“官位”的体制弊端。对一个公职人员来说,无论是褒扬奖励,还是福利待遇的供给,都取决于官位级别。而在金字塔式行政体系结构下,官位数量总是有限的,并且愈往上愈有限。这种背景下,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干部待遇”,办法势必只能是,或者增设机构数量、领导职数,或者让现有领导“提前离岗”,“给下面的人腾出位置”。

另一方面,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普遍存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体制弊端。虽然《公务员法》给出了不少公务员退出渠道,如开除、辞职、辞退、退休,但在现实中,能有效保证公务员流动的退出渠道实际上并不多,正因此,一刀切的“提前离岗”才会时常出现。

目前,虽然当地否认了相关报道,但此事还需上级机关的调查后,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同时,此事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