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被离岗”成了合法的“吃空饷”(6)

【案例】“被离岗”成了合法的“吃空饷”(6)

“提前离岗”是被异化的干部年轻化

按照当地官方的说法,之所以对达到年龄要求的干部实施提前离岗,主要是因为要践行干部年轻化的用人倾向。且不说此举是否真正能到达到“干部年轻化”的本意,这一行为的法律效用,都难以经得起推敲。从新闻来看,这一决议只是当地市委的一个会议决定的,提前离岗的决定下达前,连当事人都不知情,而公务员法中也并无提前离岗一说。政府部门进人和退出,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地方组织部门如此单方面划定一条年龄线就对干部予以提前调离岗位,轻率程度可见一斑。一个企业辞退员工都需要经过各种程序和尽到事先告知被辞退者的义务,却没想到,一个地方部门,仅仅以一个不到15分钟的会议,就宣布62人将被提前调离岗位。

至于推动干部年轻化的目的,也显得疑点重重。一来,干部年轻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应该只是组织机构整体年龄结构的一个反馈,而不该是每个岗位上的年龄一刀切。其推动的方式也只能是以考核进行,以程序和能力为核心依据;二来,干部年轻化与其说反对的是干部的老龄化,不如说是反对按照年龄和权威论资排辈的权力惯性。因此,应对之道应该是确保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着正常的上升通道即行,而非机械化的制造到了年龄就下,更不应该是“下”了却还依然占据用人资源。以此来看,这一打着推动干部年轻化旗号的提前离岗决定,其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对于干部年轻化初衷的异化。

离岗却可以拿着比在岗更高的工资,提前调离是在人为制造吃空饷,已不容置疑。事实上,当地的一些做法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据一名“提前离岗”的干部介绍,因为河北省最近严查“吃空饷”,黄骅工商局一些多年不到单位上班的人都在这个风头上回来上班了——如果不是吃空饷,为什么非要来这一出“回马枪”?

在中央严查吃空饷和收紧编制的背景下,黄骅市却仍推出明显有违程序正义和法律依据的提前离岗,其间用意确实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是否存在以权谋私。

此事引发舆论关切,最大的“噱头”在于亮明了一种新的吃空饷现象,但其危害,却绝不止于吃空饷这么简单。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地方政府在编制管理上的混乱,干部年轻化在落实过程中的被异化,以及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上的缺位,因为事关政府公信和权力制约,都是一道道必须被严肃对待的改革命题。

【启示与思考】

一边在清理潜藏的“吃空饷”者,一边却在批量制造“吃空饷”者,这样治理“吃空饷”的做法,让人不解。

虽然“提前离岗”,打着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旗号,在拿一些领导干部开刀。但是,这个既突破了公务员法所规定的退休底线,又破坏了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创新”,明显是个被扭曲的违法违规规定,在拿法律当儿戏,是在绑架纳税人当冤大头,最终损伤的无疑是政府公信力。

事实上,让一些在编不在岗官员公开“吃空饷”,并不是黄骅市首创,一些地方早而有之且大行其道,而且创意出“内退”“假修”等一些不着边际的词汇,已成了安抚提前退出领导岗位者的福利。官员“提前离岗”的被异化,无非是因为只能上不能下的官场潜规则在作祟。显然,其中凸显的一个原因是决策领导不愿“得罪人”。另一个原因则是“被离岗”者不愿交出“铁交椅”。前者是一种失职,是对官员的放纵;后者是一种官本位意识的体现。而两者妥协之后,“提前离岗”自然会成官员“吃空饷”通道。

不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一些高举依法行政大旗的地方政府,却置公务员法规不顾,竟拿纳税人钱为提前离岗官员“吃空饷”买单,做着执法犯法的事。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延迟退休的规划,却在干着投机取巧的买卖。这种体制内权利自费的做法,怎能面对那些为改革做出牺牲的下岗职工?又让那些缴纳社保退休金而不得不面临延退的体制外员工情以何堪?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依法行政也不是只对百姓不对官员的儿戏,“提前离岗”不应该成官员“吃空饷”通道。

“一刀切”的志趣所在,与解决官员能上能下背道而驰。那一刀看似切了下去,但是因为在制度上无所依凭,各方又各打自己的算盘,所以操作到最后只能变成“切不断,理还乱”。被切的官员不可能真正离开,因为名不正言不顺。非但不能真正离开,而且必须在现实利益方面给他们作出安抚和补偿。如此一来,减官成了“冗官”,纳税人的花费越来越多,享受同等官员待遇的人越来越多。“吃空饷”在民众看来罪孽深重,到了一些地方的操作体系中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副产品。其实,我们应当回到逻辑链条的最初,问一声,黄骅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为了官员能下、官员年轻化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