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危机”存在原因及化解路径探析(4)

公民“道德危机”存在原因及化解路径探析(4)

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更有想象力,社会的种种情绪都来到这里尽情碰撞。加之互联网无限覆盖的可能性,中国社会已很难分辨出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少数人的,哪些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此同时,社会正出现一种以恢复被革命所摧毁的事物为标志的态势: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结构,“去革命”必将成为主流选择。而随着“去革命”的展开,中国已然出现道德失序、理想丧失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国家的政治构架外,似乎更需要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强劲干预和优秀文化的积极引导,对民众中混乱繁杂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使未来的中国崛起更有方向感,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此,需要认真领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实质,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珍视资源的文化姿态,采取合理选择的方式,借用传统道德文化,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党建的全过程,贯穿于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品多样化的全过程;需要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重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与让人们乐于接受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通过不断凝聚,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需要在大众文化领域塑造超越美国梦的中国梦,作为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社会的幸福向标,共建“美丽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把“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等价值意识作为自己座右铭和人生信仰的社会中坚力量,并在这种意识中体现求知、求真、稳定性、继承性、个性化的内涵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不断地认知自我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而改变社会系统,也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目的。

契约文明的约定。契约可以让道德制度化,让人们在契约文明约定的可实现的习惯中养成普遍的道德意识和观念。目前,单靠人们的自觉来树立道德意识,并处理关乎道德的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至少我们国家还没有能够构建良好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因此尚需要通过契约文明建设来干预和保障道德文明的重建。这种干预道德的方式,既可以是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消极劝阻、禁止或者不鼓励,又可以是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或予以奖励,以体现民间社会要求契约干预道德的意愿,并满足民间对道德予以积极引导和消极惩戒的意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引导见义勇为、扶助弱者的社会风尚?如何唤起社会良知?如何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如何强化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等诸多关涉道德缺失的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