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危机”存在原因及化解路径探析

公民“道德危机”存在原因及化解路径探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公众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导致社会和谐因子有可能被破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根基有可能断裂。从文化断层与接续的彷徨、公德与私德的博弈等方面探究道德危机成因,并从行为主体、主流价值观、契约文明等角度提出“道德危机”的化解路径,对于重树和稳固道德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民道德 道德危机 化解路径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正在经受着精神领域匮乏的困惑。面对科学技术的日益膨胀、人文关怀的没落,公众表现出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理性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一系列对政治态势、经济取向、文化认同产生重大影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①2011年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强势的公众与弱势的救人阿婆之间进行着灵魂与人性的较量;武汉87岁的周婆婆平时出门都会随身带一份自己写的“免责声明”,她在声明中称,“本人在人行道上摔倒被人施救,施救者免责”,成为当地特有的一道“风景”,这是对人性道德沦陷的一种讽刺和所做出的无助举措。为此,探究公民“道德危机”存在的原因,化解公民“道德危机”就成为全社会亟需解决的紧迫任务。

公民“道德危机”存在的原因

断层与接续的彷徨。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言必行,行必果”的教诲,但这种道德理念以文化的传承和一贯的延续为基础,以社会变迁为逻辑线索。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个艰难旅程中,作为与文化发展互动并为文化传承和延续提供支撑的工业化建设曾一度被打断:第一次是三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被中日甲午战争打断;第二次是国民政府在日本入侵中国的夹缝时期建立了初步的国家工业基础,但是被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断;第三次是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的工业积累最终因为文革而被破坏(虽然文革期间的工业产值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工业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工业的技术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②目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第四次工业化过程中。这种工业化断层导致的是文化延续障碍,对于受传统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国来讲,传统向现代转型必然产生伦理理想和道德信仰上的阵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