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2)

社会建设: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2)

其次,社会建设是中国改革的核心动力发生转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这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改革的核心动力。目前,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型社会,正逐渐涉入现代化转型的深水地带,其阶层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的局面在加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不平等,都在拷问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成果的正当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对这种单向发展战略理性反思的结果。另外,随着体制改革和制度转轨逐步深入,尤其在一些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方面,改革动力逐步衰减,改革共识长期缺失。改革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红利,面临步履维艰的困顿局面,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力量以支持和推动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其中,激活社会力量,把改革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扩展和延伸,通过社会改革使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课题。因此,社会建设不仅要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新的制度基础与经验资源,而且要为未来的政治改革储备足够的缓冲空间与支持力量,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缔造可持续的全新动力系统。

最后,社会建设是中国发展重心转变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低水平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短缺使得国家发展的重心必然是大规模扩充经济总量,提供满足人民群众必需的基本生活用品。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公民的新需求、社会的新短缺开始形成,发展核心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各种事关民生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质量优良的公共服务,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是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的有机协作和良性互动。在新的社会建设时代,政府既需要充分借助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也需要在实施和推动各项社会建设任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知识,才是政府的最大职责,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因此,面对社会的新需求和公民的新期望,加强社会建设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心,而且是中国国家建设模式现代转型与战略重构的着力点。

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否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时跟进社会建设,调整好社会结构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社会建设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公共政策范式的成型,而且意味着国家建设战略的重心转变,社会建设在国家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执政党悄然开启的社会建设新时代,意味着一种新改革共识的成形,即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来释放深层次的社会力量,并为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转型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开启社会建设新时代,推进国家建设战略的重心转变,既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实现政治发展路径优化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抉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